2021-4-9 | 舞蹈藝術理念論文
本文作者:王靜 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舞蹈藝術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舞蹈藝術屬于形體藝術,其具有優美、高雅的特點。舞蹈主要是通過身體的不斷變化姿態與造型來表現舞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因素。通過不斷變換的舞姿將現實生活表現得跌宕起伏,尤其是能夠利用細致入微的優美身姿將人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地展示給觀眾,進而讓人們獲得高層次的美的享受。舞蹈藝術比文學作品更為形象和具體,而與其他任何藝術形式相比顯得更為活潑與生動,其內涵更是包括了人生的追求、生活的信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人的“素質”屬于由很多不同要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素質的諸要素既對立,又統一,互相作用,互相依賴。因此,在高職院校的舞蹈教學中,必須要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該將我們的教育轉向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培養軌道上來,顯然這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我國高職舞蹈教學新的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現狀
對于我國的高等職業學院,其生源與本科院校相比來說具有一定的差距,學生的錄取分數線要比本科學生低100~200分,其文化知識基層較為薄弱;在高職教育體系中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類的教育,因而關于文化知識及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內容就相對來說較少。因此,在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中加入舞蹈藝術教育,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個性以及健全人格。目前,舞蹈藝術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其將對加強學生舞蹈藝術修養以及促進并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成果起到積極的作用。
舞蹈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實施與作用
舞蹈藝術修養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舞蹈著眼于人的心靈的凈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早在中國先秦時,孔子就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禮學思想[2]。目前,在高職院校進行舞蹈藝術教育,利用舞蹈藝術的精神內涵來感染學生,由于舞蹈藝術具有愉悅性、無限的想象空間以及強烈的感染力,因此采用這種方式比傳統的說教方式更能受到學生的喜愛,進而有效的提高了學生接受思德教育的興趣。通過舞蹈藝術教育將以往偏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潛移默化,利用其所擁有的深厚情感及韻味的形象化藝術手段逐漸轉化了理性、抽象的思德教育方式,進而能夠喚起受教育者內心深處的感受,從而使其能夠明朗化其心理意象,最終達到思德教育的目的。因而,在高職院校舞蹈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其自由的教育形式,例如可通過舞蹈作品的欣賞,自由創作等等形式,拓展了藝術思德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克服了以往思德教育的強制性,進而突破了概念化思德教育的傳播屏障。在高職院校中開展自由的舞蹈藝術修養,讓學生能夠自主的參與其中,在愉悅的環境里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和體驗思德教育,以此來真實實現自我教育與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同時還能達到書本教育所不能做到的效果,其同樣也符合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因而其是現代思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
多形式實施舞蹈藝術教育可培養團隊意識和實現個人價值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多形式的舞蹈藝術教育,使得學生能夠有機會真正融入美的世界,進而陶醉于其中,使得自己的靈魂能夠進入到一個忘我的境界里,從而升華其個人思想與情感。目前,在高職舞蹈藝術教育中開展“合作學習”,通過這種教育模式可有效將教育理論付諸于實踐研究。如今的高職教育改革已經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作為首推的教育模式,因而有越來越多的舞蹈教師在舞蹈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教育模式,通過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但是隨著這種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實踐內容的增加,我們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困惑,如: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是否適合我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進行專業技能的學習,基本沒有時間去開展合作學習。對于這些問題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就是我們高職院校的舞蹈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基本理論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就的在教學中只是借其形而未得其道,也就對合作學習的理論實際以及實踐要素未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理解。因此,在高職院校的舞蹈藝術教育中,我們需要不斷的鼓勵高職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大膽的合作學習與交流,而舞蹈教師則需要在平時的訓練中不斷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學習教育模式,與此同時開展有計劃的各種演出活動,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對團隊合作精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感悟,進而鍛煉其人際交往以及提高互相協作、互相交流、互相謙讓、互相配合的能力。另外還可有效促進學生個性的發揮以及改變其興趣志趣等,尤其是在集體舞蹈的訓練及演出中,其需要隊員的動作整齊歸一以及整體效果,這對學生團隊意識培養方面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舞蹈藝術教育與智力素質教育相互促進在人大腦的功能分布上右半球與左半球均有各自的功能:右半球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例如美術、音樂等等;而左半球主要是以抽象思維為主,例如邏輯分析、語言等等。正是因為如此,若人類只是片面的發展抽象思維,而忽略或落后發展形象思維,那樣便會導致人大腦左右半球發展不平衡。通過舞蹈,可有效的激發舞者的大腦潛能,也就是開發其形象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其情感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進而提升其“情商”水平。而在高職院校的舞蹈藝術教育中,一是可以改變以往的不同學科之間進行分開設置智能發展目標的分工教育模式,讓各個學科都圍繞多元智能發展目標進行設計教學目標和實踐教學;二是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獨特能力優勢以及弱項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教育。高職院校中開展多種不同形式的舞蹈藝術教學,使其將成為學生學習與掌握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與資源。我國的舞蹈最開始是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狩獵舞蹈、戰爭舞蹈,然后在過渡到奴隸社會的宗教儀式舞蹈,再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歌功”、“頌德”的舞蹈,直至今日由大量的舞蹈藝術家所收集、總結、編創的古典舞、民間舞、現代舞、拉丁舞以及各種新風舞蹈種類等等,均能夠豐富學生對歷史的了解,開闊學生的藝術眼界,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從舞蹈中了解從古到今人們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在增加了其基本技能的同時,促進了其智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