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土木工程論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本質特征及挑戰
1.地方特色鮮明
因地方本科院校和當地的經濟政治發展相依存,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地方學校是依存于地方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
2.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地級市院校的根本目標。但這種目標因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不同,導致其師資、科研力量等也呈現出不同的層次;同時政治文化的先決條件等方面的差異也導致辦學的水準和培養的層次有較大差別。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教學師資匱乏、科研設備不足、教學基本設施落后等使得人才培養乏力,特別是在培養高層次人才、進行更深層次的科學研究,以及服務企業中高層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明顯不足。在此情況下,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就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把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根本目標,要緊緊抓住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不斷更新、設置新型學科專業,以培養出具有科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系、熟練的工作技能、符合地方發展需要的本科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并使得這種地方應用型本科人才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源。
3.文科院校特征明顯
統計數據表明,在安徽省有2/3的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市屬專科院校發展而來。由于師范教育類等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教學規律不同,導致眾多學校升本后在辦學理念、培養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較深的文科屬性,以致于培養的學生與社會企業需求嚴重脫軌。
4.地方本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正是地方本科發展的機遇,就土木工程專業而言,目前土木工程人才供銷兩旺,各地方高校應在師資、實驗設備等方面給予極大支持,因而制定合適的應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計劃就尤為關鍵。
二、應用型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的知識特征
國家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出:土木工程專業就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專業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并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各高校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土木核心知識單元的前提下,建設符合學校定位的特色培養計劃。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地方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應重視知識的完整性,同時要加強學習過程中工程師素質的基本訓練。其本質是理論方法教學和實踐應用教學兩個教學過程的相互兼顧,但這種兼顧模式不是把研究型人才培養和專職人才培養簡單的1+1,而是立足于應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著重突出在工程應用的基礎上大膽革新技術,把生產過程的效益最大化,這與高等職業學院的技能應用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應用能為企業帶來最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鑒于此,地方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以培養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為目標,以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為根本,在實際工作中能較好地處理工程實際問題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土木建筑類高級人才。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途徑要把握三個重要環節:第一,落實好基礎課程知識單元設計,適當減少純理論的比重,在保證知識完整性的前提下以精簡為主,但其知識體系又能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和創新提供必要素養。第二,積極拓展應用課程體系,如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施工、軟件應用等課程,這是實現工程師基本訓練的根本保證。第三,大力加強實踐課程體系改革。實踐課程是基礎課程和應用課程的升華,它集中體現了基礎理論知識的方法和應用課程的實踐。三者相互關聯,環環相扣。根據上述分析,把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過程分為兩部分:一是有序的把基礎課程擴展到應用課程,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工程結構設計、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經濟分析等方法是怎么來的,教學類型上屬于方法教學;二是開展應用課程知識到實際工程設計和管理,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各類工程設計和管理方法是怎么用的,教學類型上屬于應用教學。但無論怎樣都不能脫離建筑結構設計和施工管理培養這一核心。概括地說,即一個核心、兩個過程、三個環節,具體見圖1。
三、地方應用型本科學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
地方應用型本科的“應用”重在實踐能力,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于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因土木工程專業涉及的實踐能力面廣、點多,若設計不合理會使得實踐課程成為簡單的技能重復,達不到在學理論時知應用、在應用中鞏固理論的效果。同時在課程體系設計上應以深化理解理論知識為目標,使學生在實踐應用中進行技術革新,這樣相得益彰的實踐能力設計必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源動力。總結皖西學院及地方兄弟院校的經驗,歸納并嘗試培養地方本科院校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實踐能力,如表1所示。這些基本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在走向工作崗位的第一時間與企業無縫對接,同時通過在企業工作實踐鍛煉、思考,使學習變為自發的發現和創新。
四、構建應用型本科實踐知識體系
首先,要實現“測、繪、算、研”的實踐技能目標,需依賴于良好知識體系的構建,包括技能元素實現的量化指標和技能實現元素的先后順序。土木工程專業傳統的實踐知識體系一直被各學校沿用,而這種沿用在某種程度上是研究型大學模式的意志,本質上扼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區位特征,為此皖西學院通過邀請兄弟院校和企業專家多次論證后,把構建優化實踐課程體系作為應用型本科培養目標實現的保證,即在專業指導規范保證大土木課程知識體系完整性的情況下,專業口徑要寬,學科方向適宜多設,要適當減少專業公共課和基礎課程教學的比重。因為在方法教學中沒有從事工程實踐之前屬于純理論的學習,這種教育純屬灌入式教育,學生和教師都疲于應對,應當把知識的再升華和擴充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完成。只有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不斷豐富、拓展學生的知識,因此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專業教學重點應放到應用教學上來。
其次,應大力推進實踐課程改革,優化實踐課程順序,適當提高應用型實踐實習環節的比重。通過對比十幾所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發現,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所設置的各類課程比例不合理,傳統的“厚基礎、大通識”的思想根深蒂固,公共通識教育課程比重偏大,專業課、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比例則較低,這顯然與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基層服務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提高應用實踐課程的比重至關重要。總之,地方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不應是知識面單一的人才,而應是建筑、結構、施工管理、電氣設備等領域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定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時,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自信心上。圖2是皖西學院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重組并加大了的實踐課程比例餅圖。在增加實踐課程學時量的同時,也要注重技能實現元素的梳理,因為在課堂中再多的訓練,也很難使學生具有全面解決諸多工程問題的能力。應用實踐課程提供了工具,工具的熟練使用、掌握在于實踐,工程實踐可以說是應用型教育的手段,也可以說是應用型教育的目的。圖3是皖西學院根據人才培養規格構建的土木工程專業實踐課程體系。
五、實際效果及意義
皖西學院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地方性本科歷經10年發展,學生規模和數量已經飽和,在安徽省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的支持下,本專業啟動了對人才培養方案、模式、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的改革,特別是對實踐課程體系進行了深入討論。從近三屆的畢業生反饋和企業反饋情況來看,皖西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很快就能進入角色,在實踐工作中提升專業理論也較快,很多學生在2~3年就通過了二級建造師、造價員等國家認證資格,實際教學效果良好。
本文作者:涂勁松、戈海玉、陳運貴 單位:皖西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