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旅游管理
黔東南因位于貴州省東南部而得名,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勝地之一,這使得這樣一個眾多民族匯聚的特殊地區變成了聚寶盆。
通過對黔東南文獻進行檢索、查閱發現,目前有關黔東南旅游、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有很多,但這些研究主要從黔東南旅游發展現狀或個別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出發,對具體的發展策略提出較少,把旅游與民族傳統體育結合起來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就黔東南旅游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結合發展進行研究,以期為振興當地經濟、提高其知名度、豐富世界文化提供參考。
1黔東南旅游發展簡述黔東南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黔東南旅游資源的開發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此期間,黔東南旅游業以不可抵擋之勢迅猛發展。
1.1黔東南旅游的發展現狀黔東南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其3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多、林多,有“山鄉”、“林海”之稱,森林覆蓋率為62.78%;十公里以上的河流2900多條;世界級鄉村旅游村寨30個[1]。除此之外,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裝、悅耳動聽的民族音樂、獨具風格的各種舞蹈都可算做黔東南旅游的完美素材。擁有“百節之州”美譽的黔東南節日聚會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是各民族文化展示的舞臺,也是各地旅游的一大亮點。
據黔《東南日報》報道:2008年,黎平縣鄉村旅游接待人數56萬人次,占旅游總人數的66%,鄉村旅游收入1.14億元,占旅游總收入的68.5%。全縣21個鄉鎮的31個行政村開展了鄉村旅游接待活動,有農家樂旅游接待戶50戶,鄉村旅游賓館(旅舍)50家,鄉村旅游餐館27家,旅游商品專賣店42家,直接投資達1800余萬元,參與旅游經營164戶,直接從業人員656人,戶均年收入29600元,人均年收入5920元,解決就業2952人,帶動14700人致富[2]。由此看來,黔東南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已屬事實,旅游收入成為黔東南地區人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也說明當地的旅游已經從原來的起步、發展,逐漸走向了成熟。
1.2黔東南旅游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黔東南旅游業發展至今雖然已逐步走向成熟,就其發展潛力而言,任何專家學者都是給予肯定的,并認為黔東南旅游發展前景廣闊、有很大的再開發價值。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制約因素,黔東南旅游的發展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從黔東南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著手,才能更好地對其進一步發展進行研究。第一,缺乏旅游人才。黔東南是一個欠發達地區,教育相對落后,當地人民文化素質還不夠高。這從一個方面嚴重制約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本文所說的旅游人才不僅僅簡單指導游人才,具體的講是指既懂當地民族風俗習慣,又懂導游相關知識的人、旅游一線的從業人員、對當地旅游進行管理的管理人員等方面的人才。這就要求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進行人才的培訓和培養,甚至要從當地的每一個居民著手。第二,交通工具及路線的制約。位于云貴高原邊緣的黔東南地域遼闊,山高水長,且聚居地分散是其一大特點。交通線路較稀疏且山地公路較多,是形成旅游難的又一因素。因此,要想形成“黔東南旅游一體化”、“建立黔東南旅游圈”就顯得比較困難。這就要求增強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及旅游線路公路網的建設,從而可以使游客進行全程性的觀光,擴大對當地的宣傳,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旅游產品單一,缺乏整合性。黔東南雖然有30多個少數民族居住,但是其旅游還僅僅停留在觀光的層面上。游客參與文化體驗及旅游產品的開發還遠遠不夠,民族村寨旅游雖然都設置了“農家樂”,但其結構單一,形式雷同。此外,少數民族語言、文化、服裝、歌舞應該是每個少數民族的特色亮點,但目前發展不夠好,游客參與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應充分發掘各少數民族的鮮明個性,突出特點,去除相似成分,從而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提高知名度。除此之外,黔東南旅游的發展還受其他因素的制約,游客住宿、購物、餐飲等不方便,旅游宣傳不夠,個別景點收取門票過高等因素,也制約了當地旅游的發展。
2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簡述
2.1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
黔東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是以民俗風情旅游和體育旅游服務業為主導,多業并舉的產業格局,同時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多元化投資格局己經開始形成,是黔東南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例如:2009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4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02億元,比上年增長31.40%,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8萬人次,實現外匯收入2000萬美元[3]。
2.2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中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文化習俗,當地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是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產生的,如:蘆笙舞、木鼓舞、板凳舞、龍船節、賽馬、斗牛、武術、摔跤、舞龍、踩高蹺、蕩秋千、舞獅、斗鳥、搶花炮等百余項[4]。此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大多已經與當地民族節日融入一體。其產生背景的復雜性及存在形態的多樣性,決定了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存在多種制約因素。
第一,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及研究人員不足。由于宣傳不夠、研究不深入及傳播范圍的局限性,人們對黔東南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對于各個項目的作用、意義、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理解不夠。經濟發展及教育都比較落后導致這里的各種文化處于閉塞狀態,這就嚴重影響了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和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應大力培養相關教學、訓練人員,吸引高學歷體育人才來此就業,從而為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和傳播服務。
第二,經濟因素的制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不好,嚴重影響文化層次的提高。黔東南處于云貴高原的邊緣,交通落后、信息閉塞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經濟的發展,導致經濟欠發達。這一基礎性問題嚴重影響了當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把旅游與民族傳統體育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