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
張弼士新農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張弼士新農本思想有著豐富的內容,他的基本觀點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主張農工商業皆本,強調農業與民生關系,把農業看做是中國與西洋商戰的基礎,并且主張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等。1、主張農工商業皆本。張弼士認為,無論從國家經濟發展還是國計民生的角度來考慮,農工商業三者都不能偏廢,因此,應該說農工商業皆本。他指出,農業是財富之源,是經濟之本:“天下大利必歸農,農田水利實富國富民之大本,而利賴及於萬世者也。 ”但是,農業不能脫離工商業單獨發展,就好像工商業也不能脫離農業而單獨發展一樣。興商務,不興農務,則根本已失。民食不繼,天下之民也沒有生路。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相互支持,協調發展:農業需要商業的資本,工業的設備,而工商業也需要農業的原料和產品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農工商業三者皆國家經濟之本。2、強調農業與民生關系。張弼士認為,農業之所以是國家之本,是因為農業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清朝人口極多,而財富稀少,人民群眾生活無法保障,許多人流離失所,甚至成為盜賊, “近年內地無業之民流為盜賊,殺戮之慘,實不忍言。”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人民沒有生業,無法創造財富,要使人們不會淪為盜賊,就要為人們找到謀生的職業, “誠欲使民畏而不為盜,亦為民謀生業耳矣。 ”什么是人民的生業?也就是農工商業,只有發展生產,獲得物質財富,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張弼士把財富理解為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的物質條件。他多次強調, “目前,在中國貧困與不幸的情況下,如果我們不能發展商貿,人民就無法維持生計。但是,如果在發展商貿時而忽略了農業這一基礎,我們就將沒有糧食,人民也將無以為生。 ”3、農業是中國與西洋商戰的基礎。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于過去有不同的形式,除了軍事侵略外,經濟侵略成為重要形式。為了抵抗經濟侵略,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商戰口號, “挽回利權”是近代興辦實業的最激動人心和最有號召力的口號。鄭觀應認為,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軍事侵略實際上是圍繞著對外經濟侵略進行的,是為商戰服務的。他說:“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 噎噎故兵之并事故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敝國無形。 ”據此,他提出了“習兵戰不如習商戰”主張。
張弼士認為,自從外國人進入中國后,商戰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時期內,天下的財富有一定的數量,由于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年年出超,每年都達六七千萬兩白銀,中國的財富都流向外洋, “今乃括二十二省之精華,歲輸之外洋,中國財力幾何能堪此?削乎。 ”這是中國既貧且弱,受外人欺凌的原因。怎么辦呢?他認為,“挽救如何,振興商務已矣。 ”眼 遠 演 孕猿他認為古代寓兵于農,把農業與軍事結合起來,平時是生產單位,戰時就是軍事單位,相互支持,以農業提供戰爭資源,以戰爭保護農業的發展。張弼士仿照這種方法進行商戰,認為商戰之道,必寓商于農,寓商于工,寓商于路礦,也就是說,把商業與農業、工業和運輸、礦產等產業聯系起來,互相支持,商業為農業、工業、礦業提供銷售渠道,獲得市場,農業、工業、礦業則為商業提供銷售產品。商戰包括下列二方面的內容:首先,商業是與列強商戰的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最前沿的戰場, “如欲抵制洋貨,力顧利權,舍商更無他法。 ”必須向國外大量出口,或者減少國外商品的進口才能減少外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血脈才不至被列強搜刮殆盡。其次,商戰以國家生產發展為基本條件,而農業在商戰中地位尤為重要,是商戰的重要基礎, “蓋聞致強之道以富國為先,理財之原以經營種植為先。 ”農工路礦興,則人力可以盡,地利可以開,物產可以豐,不特出口貨物可以旺,內地財力可以紓,而且國家賦稅可以增,百姓生計可以足,數十年外溢之利權可以挽。
他的結論是,發展生產,獲得財富是挽救危局的基本方法,通過發展現代農工商業,創造財富,增強國力,與外人一較長短,挽回利權而達到國家強盛,富強之基實系于此,戰勝之道也在于此。 “利權既挽,主權自尊,戰勝之機,固不盡在折沖間矣。 ”這就是其實業興邦、實業救國的思想。4、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張弼士重視農業,把農業放在國家經濟之大本的地位,但是,他所理解的農業不是傳統的農業,而是以西洋商業思想和科學思想加以改造過的現代新農業。其現代化新農業思想有如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強調科學,重視農業技術和水利建設。他認為中國糧食不足,不是由于土地不足的原因,而是水利未興的緣故,所以他強調水利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獨此農田水利實為商務之根本,可以足國,可以足民,且垂之千百世而猶食其澤,乃未聞有以是請者。 ”因此發展農業必須先修水利。由于個人沒有能力興修水利,而國家又財力匱乏,他建議招商設立公司,湊股興辦水利。政府必須保護招商公司,平衡各方的利益。并且提出東南水利重在已墾之田,西北水利重在未墾之田的國家水利戰略。他重視農業技術,引進了拖拉機等農業機械。選種栽種,進行土壤改良,推廣西洋科學種植之方法,設立農務學堂與試驗場,以提倡農業科技。第二、以種植園的形式經營農業。傳統農業是一家一戶經營,張弼士在南洋學習了西洋大農業的經營模式,在東南亞實踐取得成功后,他把這種農業經營模式引入國內,建議清政府招商人經營農業,興辦種植園,并且保護商人的墾植。他認為招商承辦興墾山利種植,以商業的形式來經營農業有六個好處: “隨山植物,國無曠土,向之山荒,變為沃壤,利一;裒多益寡,有無相通,土著之民,貸以資本,則窮者興勤,以工值,則惰者勤,民有生業,饑寒可免,利二;耕植之余,加以牧畜,牛羊蕃滋,地以豐富,利三;山無草木,泉源枯竭,沙土崩塌,河流日淤,種植繁興,盤根深固,土脈潛通,土膏流潤,水源滋長,足資灌溉,利四;耕植日廣,人煙稠密,蛇蟲豺虎,種類消滅,瘴氣不作,民無夭札,利五;中國民食,只恃土田,山利已興,足輔農田之不足,利六。 ”所以有意富國強兵的人,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種植園。第三、重視經濟作物的生產。張弼士認為,中國土地數量有限,而山林廣闊,主張開辟山林,種植經濟作物,山林可以植樹、種茶、木薯和茶子,他尤其主張種果樹,認為利潤最為豐厚, “而利之尤者莫如樹果。 ”包括橘、柚、橙、蘋果、梨等,他特別推廣種植葡萄,認為中國以糧食釀酒,不僅酒性烈,對人的健康不利,而且浪費糧食,國外都以飲葡萄酒為主,如果中國能夠發展種植葡萄,以葡萄釀酒,不僅可以節省糧食,還可以出口外洋,挽回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