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一、技術的缺陷:對電影本質的一種認識
愛因漢姆對電影的本質探索遵循兩個維度,一個是通過心理學途徑研究感性對形式的把握,他認為:“即便是最簡單的視覺過程也不等于機械地攝錄外在世界,而是根據簡單、規則和平衡等對感覺器官起著支配作用的原則,創造性地組織感官材料。”[1]2另一個維度是所謂“物質論”的思想,即“對現實進行藝術或科學的描繪時,其最后形式通常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于所使用的手段(即物質)的特性,而不是素材本身。”[1]2工具決定著對形式的把握,這樣一來,藝術的產生便落腳于“工具”這個完全物質性的概念上。愛因漢姆由此斷定:“使得照相和電影不能完美地重現現實的那些特性,正是使得它們能夠成為一種藝術手段的必要條件。”[1]3藝術依附于工具,先存在電影工具,后延展出電影的藝術性。以人作為中介,電影工具與客觀現實之間的“飄忽不定”的關系,就是電影藝術手段的來源,所以愛因漢姆認為:“把照相與電影貶為機械地再現,因而否認它們同藝術的關系的這種論點,值得進行系統的、徹底的駁斥,因為這正是理解電影藝術的本質的最好途徑。”[2]愛因漢姆擬合出電影工具的六個“缺點”:電影影像是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而不是物體的本來面目;影像深度感的減弱;照明與沒有顏色;畫面的界限和物體的距離;時間和空間的連續并不存在;視覺之外的其他感覺失去了作用。他將物質性引入電影的“本體領域”,而不只將其看做單純的美學現象,什么樣的工具產生什么樣的作品,這是對電影本質更加全面的認識。從客觀物質出發比從主觀精神出發更能接近電影的本質。所以綜上所述,電影成為藝術的兩個必要條件是:其一,對外在世界的攝取過程有人的參與,是人在進行的創造活動;其二,電影工具不能完整無誤地再現客觀世界。而電影成為藝術的充分條件則是:人通過藝術的能動,合理地利用電影工具的這些具體“缺陷”。
二、接近與復制:電影技術與現實模擬
然而電影工具的發展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在電影融合新技術的每個階段,都會引發一場前進還是保守的爭論。
反對技術發展的藝術家們往往從兩個方面提出觀點:其一,在舊的電影工具下,藝術并未獲得完全發展,技術的革新明顯帶有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盲目性,這是對電影的不負責任;其二,新的電影技術與電影本質相違背,這種技術不該被運用于電影。就像愛因漢姆所說的:“理論家的職責是檢查工具和要求工具保持潔凈。”[1]6不適合的工具應該被排除在電影外,而讓電影在已經確定適合的工具作用下獲得充分的發展。
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電影與科技發展關聯最緊密,相關技術的進步很快就會對電影產生影響。“電影的這種火箭式的演變速度,必然使得它從內容到形式,都處在經常的、頻繁的變化之中。”[3]13愛因漢姆對電影本質的論斷是正確的,但他的電影發展觀卻沒有按照正確的路徑走下去,愛因漢姆對電影技術的看法與他建立電影本質理論的根基相矛盾了。
首先,電影技術革新的動力是什么?巴贊認為是“創造出一個符合現實原貌而時間上獨立自存的理想世界”[4]283的“木乃伊情節”。所以電影的發展史是一個追求形似的歷史。攝影機是滿足這一心理需求的最好手段,“唯有攝影機鏡頭拍下的客體影像能夠滿足我們潛意識提出的再現原物的需要”[4]288。這種觀點顯然與愛因漢姆相矛盾。愛因漢姆認為:“最基本的美學沖動之一來自人類渴望躲開自然界饒人耳目的復雜性,因而努力用最簡單的形式來描繪使人眼花繚亂的現實。”[5]一個是努力靠近現實,還原其曖昧性,另一個則是盡量區別于現實,只選用我們需要注意的事物。
其實電影最初的觀眾恰是被電影與現實生活的相似(而非區別)吸引到影院里的,很多成功的技術革新都是在向人眼對現實的視覺感知靠攏,人們更樂意通過貼近自身視覺經驗的媒介進行觀察,這種傾向發源自人的內心。確實有一段時間內觀眾和電影制作者是為了聽聲音而聽聲音,為了彩色而彩色,為了感受立體而看立體。所以,看待電影技術的革新不應該只是現實與藝術的關系問題,而需要充分考慮觀影者的需要。
導演謝飛就認為:“電影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觀念應該包括商品、交流工具、藝術三個部分。”[6]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商品,只有觀眾花錢買票,電影才能生存。
同時,電影是藝術家與觀影者交流的工具,對工具的革新要使得交流更便利、更自由。新技術的運用能否提升電影的藝術價值則是在前兩個條件都得到滿足之后才考慮的。
所以,雖然在有聲電影初期和彩色電影初期,電影都發生過藝術上的倒退,但聲音和色彩都成功地保留了下來。任何一種電影技術的革新都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就以藝術化的面目示人,而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激勵消費,以便在市場運作中進一步揚棄和發展。對好奇心的滿足并不只在電影誕生的早期存在,而是會貫穿電影發展的始終。電影技術的發展遵循兩個維度,一是這種技術增進了觀影感知與現實經驗的貼近程度,二是提升了藝術家表達自身的便利程度。一種新的電影技術能否在電影實踐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就是看這種技術是否同時遵循上述兩點。
三、動態與發展:新技術的推動作用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的真實性恰好被削減到最令人滿意的程度”[7],而新技術的運用會使工具的“缺陷”不復存在。一旦如此,人的創造力便無處容身,原本完美的電影工具就變得“不純潔”。他認為:“電影正在讓博物館的蠟像逐步戰勝創造性的藝術。”[8]一種技術被運用到電影中時甚至來不及論證其藝術功能,就已經被其他技術所取代,電影的藝術空間就這樣被逐步擠壓直至消亡。其實這樣的推論建立在一個基礎上:新技術的運用使電影工具不能完整再現現實的特性而逐漸消亡。這個基礎真的牢靠嗎?愛因漢姆舉出的電影工具的幾大“缺陷”是從無聲電影作品中歸納而來的,其實聲音、色彩、寬銀幕等新技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這些“缺陷”,但即使在今天,電影也絕對不可能復制客觀現實,這是一個電影技術方面的問題。如何藝術地運用這些新的“缺陷”,則是方法論的問題。以有聲電影為例說明,聲音的使用是電影的第一次大變革,加入聲音的電影確實更接近我們的現實經驗。其實,有聲電影這個概念中的聲音更多的指向與畫面情景相關聯的影響,即使在無聲電影時期,很多影片也包含著與畫面發生某種聯系的音響。聲音是人的需要,無聲電影顯然并不能使觀眾滿足,對有聲電影的探索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了。觀看有聲電影時,聽覺也開始起作用,這無疑使信息更加復雜。愛因漢姆把聲音看做是用來炫耀的技術花樣:“由于電影技術的發展,對自然的機械地模仿很快會發展到極端。添加聲音就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明顯的第一步。”[8]然而事實卻是,電影中的聲音絕非現實生活中聲音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