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機械制造論文
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一些拆裝及檢測,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強化動手與協作能力,提高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由于本專業培養方向不是設計數控機床,而是更好地去使用機床,因此,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制定就要符合動手、實踐的特性,弱化理論知識深度。
調整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
由于《數控機床》有大量的機械結構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的枯燥且難理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中,特別注意收集學生的意見,不斷加強教學研究,總結教學經驗,對現有教材進行了改革和整合。首先,結合實訓車間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刪減。比如:滾齒機、拉床等,只進行簡單介紹,刪繁就簡,突出教材與實訓車間相結合。其次,調整課時分配,增大實踐課比例。在保證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減少理論課時,針對理論知識增加相應實踐環節。比如:數控機床自動換刀裝置,進行刀架拆裝,加深機械結構記憶,深化工作原理的理解,既解決了學生看不懂機械圖的難題,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及溝通協作能力。針對主軸箱這種不便于拆裝的部件,進行主軸的相關項目檢測,為學生更好的進行數控加工及維修服務。最后,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分配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形成新的結合本校學生自身特點的課程體系。
多樣教學方法,設置教學環節
引導式教學是這幾年倡導的教學思路,提倡學生主體作用和老師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多想、多說、多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貫穿課程設計始終。如進給系統的要求,設置相應的關鍵詞“摩擦阻力”、“諧振頻率”等,由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現象如滑冰、車過橋等,引導學生思考數控機床的進給系統。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思維的訓練,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效果良好。針對概念性內容,為了鞏固知識點,設置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實時檢測所學內容。同時,對于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通常采取分解法,分割成一個個相關小問題,提出思路,進行分析,最終由學生自己思考解決難題,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在合適的教學環節,適當組織小組討論法,能夠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要是將學生分成幾個組,設置相應的任務,提供相關信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全組集中執行任務,組長按照組員特點進行分工,查閱資料、板書等,最終選出代表匯報,展示成果,其余小組進行點評,再由老師總評,并歸納正確結論。但具體實施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比如:各個環節的掌控,知識點的覆蓋,課堂紀律等。通常學生做任務積極性很高,忙于成果“潤色”,而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要特別注意時間的掌控,否則直接影響到后續內容的展開。另外,小組討論法極易造成個別學生“混著玩”的結果,真正涉及到知識點,就不動腦不動手,因此,老師要注意如何將知識貫穿于任務始終,并將傳統的授課方法融入其中,比如在總評中,把各組的知識弱項進行歸納,闡述,并針對知識點設置相關問題,對表現不“佳”的學生引導其回答。當然當今的高職教育是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非只是個懂知識會讀書的“書蟲”,小組討論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力、團隊協作能力、表達能力等。
因此,在特定的、適當的課程環節,進行小組討論益處還是很多的,總而言之,一切看教學目標能否完成。在實訓車間實踐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動手、動筆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實訓任務。不能把實踐同理論分開,如:滾珠絲杠拆裝,需要對照相應結構圖,同時,針對絲杠支承、間隙調整、軸承等問題設置專題作業,分老師、學生角色扮演,進行問答。對于一些概念性的課程,也可在實訓車間進行,比如:數控車床結構認知,需設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際觀察,結合課本認知進給系統、主傳動系統、刀架、導軌等,再比較各數控車床的差異,引出車床布局等知識。
豐富教學手段,活躍教學氣氛
過去的課堂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主要依靠粉筆、掛圖、模型等教學工具。現在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增強教學直觀性,激活課堂教學氣氛。使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精美課件,增強可視化效果。同時,搜集大量視頻、動畫,如:機床變速、傳動,FMS、快速原型制造等前沿制造信息,讓學生了解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難懂的結構圖配合視頻、動畫,使學生有了感官上的認識,再挖掘其工作原理,由淺入深,加深理解。另外,對教學機床的拆裝直接使學生接觸真實的零部件,分解復雜結構,成為了解數控機床機械結構的最直接途徑,針對一些難以理解又沒有拆裝條件的結構圖,還使用三維軟件進行建模,配合結構圖講解,力求直觀、易懂,還收集軸承、聯軸器、齒輪、同步齒形帶等實物,讓學生直接感觸,豐富教學資源。通過對《數控機床》的課程改革,實施“一體化”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課程內容設計上進行了探索,并初有成效。但是,數控機床的迅速發展以及學生團體的變化給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學中仍需要不斷探索。
本文作者:蘇紅磊 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