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傳統藝術論文
據東陽工藝美術行業的一份數據顯示,2009年,東陽木雕的產值為50億元,2011年上升到近160億元。與此同時,東陽的木雕企業也從2009年的300多家增加到1500多家。但到目前為止,東陽木雕行業的用工缺口還有一萬多人。據筆者了解,東陽木雕工的日平均工資為300元左右,有些技術好的人員日薪可達500元,如此高的工資水平卻依舊存在招不到人的情況。因為缺人,許多木雕企業的發展規模受到限制。
結構性矛盾1.老齡化現象嚴重.老齡化是傳統工藝行業存在的普遍現象,由于缺乏新生力量的參與,傳統工藝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必然受阻。老齡化現象隨著傳統工藝市場化、產業化程度的加深而有所減弱。老齡化現象在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傳統工藝項目里十分嚴重。在筆者對嵊州藝術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嵊州竹編的調研中了解到,越佳竹制品工藝廠(原嵊州工藝竹編廠)生產竹編精品,公司的年銷量約一百萬,工人大都是60歲以上,由于此門工藝復雜,一般學徒要從十六七歲就開始學習,工廠招不到學徒,沒有年輕人愿意學習,現在公司客戶都是老客戶,不敢開發新訂單,因為人手不夠,不能按時出貨。老齡化現象在東陽竹編行業同樣嚴重。2.文化素質偏低。行業的成長依賴于人才的成長,在傳統工藝行業,職稱晉升亦是人才自我成長的有效證明,也是行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職稱評審細則各地有所不同,但對學歷要求卻是硬條件(雖然學歷不足可破格評審,但門檻卻很高)。
以2012年杭州市為例,非工藝美術類專業人員須通過考試的方式取得工藝美術員或助理工藝美術師資格,報考條件里中的學歷要求至少為中專、職業高中或相當高中學歷。而據筆者了解,竹編、蘆葦畫、麥稈畫、木雕、根雕的技術工人絕大多數為初中學歷,其次是高中學歷,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微乎其微,而一些年齡較大的藝人的文化水平則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低文化水平使得這些從業人員無法進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必然會阻礙人才的自我提升,也將限制行業的規范發展。3.創新能力缺乏。傳統工藝行業要想進入市場并快速發展,生產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是至關重要的,而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在產品的題材、原材料等方面有所創新。正如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所言:“能工巧匠,本來就不能專指僅以技能立足的工匠。能工,是指工于技能;巧匠,是指巧運匠心。新時代的能工巧匠,以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專業技能加精妙創意。”然而,筆者在在對一家蘆葦剪貼畫生產企業了解到,目前企業一些作品還是以模仿雜志或的網絡圖畫為主,只有一些參加工藝美術大賽的得獎作品為業主自己創作,嚴重缺乏創新。缺乏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和需求,缺乏時尚和創意,這將限制行業的發展壯大。
人才供需矛盾原因分析
(一)傳統觀念的影響歷史上,從事手工技藝的民間藝人一直均處于社會的底層,從來不登大雅之堂的,不僅不被上層文化所重視,而且常受到誤解并因此受到批判,社會地位極為低下。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深入開展,傳統工藝受到了政府空前的重視和珍重,民間藝人的地位也逐漸被認可。但是,人們對高學歷卻具有較高的認更高的認同感,因為較高學歷意味著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從事體面而且經濟利益高的工作,因此,更多的人尋找讀大學,讀研究生,而不愿意進入職業學校學習一門技能。
(二)人才培養體系缺乏目前,傳統工藝行業人才的供給主要是靠師徒傳承和企業培養兩種形式。師徒傳承能較實現一對一的教授方式,使學徒能較好掌握技能,但是培養的徒弟數量有限,且在教授過程中重技能而忽視理論,據了解,東陽80%以上的木雕師傅都沒有進過正規學校,只是靠“師傅帶徒弟”學手藝,這導致不少木雕產品的檔次和價位不高;企業培養更多是速成形式。這兩種方式在傳統工藝市場化發展的初期,較能滿足行業的需求,但是隨著行業的規模發展,勢必在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皆不能適應行業發展。
(三)市場化發展滯后盡管有一些傳統工藝項目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但是絕大多數還在探索市場化道路。以浦江麥稈貼為例,目前僅有一家公司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帶領員工在進行無效益生產,由于市場開拓有限,利潤太低,企業人才流失嚴重,也沒年輕人愿意來學習和傳承。嵊州紫砂的錢師傅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的公司九十年代曾有員工三百多人,現只有六七十人,主要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工藝行業受到替代品的威脅,企業效益不高,工資較低,從而導致人才大量流失。
緩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對策
(一)建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隨著傳統工藝行業的發展,對人才需求愈加旺盛,僅僅依靠師徒傳承或者家族傳承、企業培養已遠遠不能滿足行業所需,采用學校進行人才培養將是可行之計。由于傳統工藝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因此,應發揮地方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的作用,承擔人才批量化培養的重任,在傳統工藝發展較好的地區開展教育,將有利于學生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有效結合。筆者建議學校的人才培養可進行以下改革:(1)建立校內實訓基地,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職業環境下,按就業崗位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要求,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2)加強師資培養,可聘請工藝美術大師或企業師傅作為兼職教師,加強實踐教學,同時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3)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上應根據專業特色,構建適應崗位需求的教學方式。采用“邊學邊做”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做”融為一體。同時應加強校企合作,可為企業進行來料加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年輕人的創新,為傳統行業注入新鮮血液,他們既懂傳統技法,又會電腦設計方面的知識,從而更利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二)政府引導行業的產業化發展只有行業發展,企業賺錢,員工工資提高,才會吸引更多的人進入傳統工藝行業,這是人才供應充足的基本條件。而目前,除少數傳統工藝項目發展良好,大多數發展緩慢,有些已經停產。在市場發展初期,由于企業力量的有限,應由政府引導行業發展,首先應該加大對傳統工藝美術行業整體的宣傳力度,可建立民間工藝博物館、組織民間藝人統一參展等多種形式讓大眾認識傳統工藝,提高整個社會對傳統手工藝的認同感;其次,政府應在政策上和資金上鼓勵和扶持傳統工藝行業,如進行稅收減免、優惠貸款貼等措施;最后,引導行業人才的培養,如對就讀傳統工藝專業的大中專學生進行學費補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帶徒經費補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