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應用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沈張果 單位:湖州師范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
創新型學科競賽平臺教育高素質拔尖人才
在學校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學院成立了專門的實驗室,配備了相應的硬件設備和人才梯隊,包括指導教師和專家成員。每年向全院招收有興趣和能力的學生進行培養,同時選拔優秀的人才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例如鼓勵學生參加湖州市科技攻關項目等科研項目。同時實驗室也制定了嚴格的招生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和相應的淘汰制度。總之,實驗室制度規范的相對完善化、管理機制的全開放化,為學科競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引領學生科研團隊,促進科研創新教育改革。作為科研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大學生科研團隊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我院的學生科技團隊有了一定的規模,包括每天有專門的指導教師負責指導,每周進行一次內部研討會,交流心得,積累經驗,進行開題報告等。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申報和實施學生創新項目作為培養和有效提高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途徑,不僅是創新教育改革的獨特道路和有效載體,還是推動重大的學科競賽技術與人才儲備的重要途徑[3,4]。為了培養和提高在校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我院積極組織和培訓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
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畢業設計既是學生對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靈活運用的綜合體現,也是促進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積極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階梯和培養學生掌握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的關鍵階段,又能全面檢驗學生的各項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由此可見,畢業設計是在整個本科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作用和地位的重要實踐環節。在畢業設計方面嚴格把關,采取合作小組和高年級向低年級傳、幫、帶的形式來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創新點主要表現以下方面:積極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確立畢業設計課題時,本著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原則,對學生個人的選題要求要盡量滿足,因材施教、揚長避短,采取“題目公開、雙向選擇、院系調控”的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親自學科指導,不忘提升自身素質。指導教師需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時間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爭取做到點對點地輔導,以達到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工作的目標。在畢業設計進行的關鍵時刻,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指導把關,在具體細節上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實踐。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型畢業設計教學體系以及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科研能力也需要有所提高。
作為教師,只有自身具備強硬的科研能力,才能把學科的前沿知識和問題介紹給學生,才能把最新的科研手段和方法傳授給學生。加強考核體系和獎勵機制。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畢業設計管理系統,全程跟蹤記錄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指導教師的指導過程,細化設計過程中的考核標準,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要求提交階段性成果和檢查記錄,以此作為后期成績評定的依據。其次,在做好對學生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的同時,還要加大對指導教師的考核力度,避免指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實現師生之間相互監督和相互考評。成績認定后.應該給予獲得優秀畢業論文的同學及其指導教師適當的獎勵。與此同時,對于未能按計劃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設計質量不合格的同學,要求在限定的時問內重新補充設計,也可以按2%~5%的比例實行末位淘汰制度,同時對其指導教師進行相應的處理。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激勵學生和指導教師,對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有很好的促進作用[5]。
成立創新創業平臺及拓展多種渠道,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及自主創業的活動
我們學院創建了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自主創業的各項活動。同時也嘗試利用“校企合作”,把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將要從事的工作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教育模式已逐漸從以前的“精英模式”發展為如今的“大眾化教育模式”,相應地,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重點也從“高級研究型人才”轉化為“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如何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既關系著學校和專業的生存與發展,也直接對我國的建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現如今我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還存在很多問題,特色也不鮮明。因此,努力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之路,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知識框架體系,越來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而我院采用的所謂“多點、一線、一面”的培養模式是指以多名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科研團隊,并鼓勵學生參加此科研團隊,融合學科競賽、畢業設計和社會實踐等多點為一體,以高年級向低年級的傳、幫、帶以及合作小組的形式為途徑,拓展學生的就業面,力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培養體系,為培養新世紀計算機領域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和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