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學語文論文
本文作者:王廣勇 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六中學
提到成語的本義,即追本溯源的意義,對初中生來說顯得較為困難,因為這會涉及到成語的出處和來源,不過也有捷徑可走,初中課本中涉及到很多的文言文,不少的成語就來源于文言文,比如《出師表》中就有不少成語:三顧茅廬: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妄自菲薄: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作奸犯科: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危急存亡: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臨危授命: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可以數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還有出自《隆中對》中的成語:簞食壺漿: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和歡迎的情況。鼎足之勢: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犬馬之勞:古地臣子對君主常自比犬馬,表示愿像犬馬那樣為君主奔走效力。現在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使,為人效勞。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會根據文章的意思了解其本義,而且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勢必會加深這些成語的講解力度,這樣一來,學生在應用時就不容易出錯誤。所謂成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
由于成語的演變和長時間的應用,人們會在其本義的基礎上加入許多的附加義,這些附加義后來就發展為成語的引申義了并掩蓋了成語本來的面目,學生在應用時自然無從下手,錯誤百出。例如:七月流火:真實意思是說在農歷七月天氣轉涼的時節,天剛擦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來卻常被誤用來形容暑熱。空穴來風:有了洞穴才會進風,原指有根有據的事兒,常被理解為捕風捉影的意思。明日黃花:明日,指重陽節后;黃花,菊花。古人多于重陽節賞菊,明日黃花兼寓遲暮不遇之意。后因以比喻過時的事物。但現在多指明日的新星,即美好,有希望的意思。走頭(投)無路:走投,投奔。“走投無路”,比喻陷入絕境。
自出機抒(杼):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別出心裁,富有新意。機杼:織布機,又用來比喻詩文的構思和布局。不徑(脛)而走:脛,小腿。“不脛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傳播流行。如愿以嘗(償):償,歸還、抵補,引申為“滿足”。“如愿以償”表示自己的愿望實現了。這類成語在理解上難度較大,而其引申義往往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得以發揮出來的,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細致地給學生講解其引申的過程和適用的語境,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詞典來解決,鍛煉學生深入探討問題的能力。除了成語的本義和引申義較難之外,成語的褒貶義轉化也是個難點。詞義有褒貶,成語也是如此,由于語言的使用年代很長,在流動的歷史長河中,詞義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褒貶可以相互轉化,如:“爪牙”,古代指勇士和武將,今天卻表示“走狗”。“愛”,上古指吝惜,有貶義,今已不傳。“誹謗”,古代指議論批評,今卻表示誣陷。詞義的褒貶往往最直接地反應在成語之中,所以,造成很多成語的意思褒貶出入較大。試舉幾例:“吞云吐霧”:原指道士煉丹,修身養氣,不食五谷;后來,它的意義轉化為專指吸食鴉片,含譏諷之意。
“如狼似虎”:在先秦時代指強悍勇猛,喻指軍隊的所向披靡,完全是褒義詞語,但到了現代則專指兇惡殘忍,是地道的貶義詞語。“因陋就簡”:西漢時期用作貶義,但今天卻指憑借原有的簡陋條件節約辦事,含有褒義。“粉墨登場”:本來毫無褒貶含義,就是指演戲時的化妝和裝扮。可是現在它比喻政客們登上政治舞臺,含有諷刺意味。“眉來眼去”:古代指看來看去,是中性的。到了現代,這個成語卻專指男女之間的眉目傳情,雖說是中性含義,卻總有點貶損的意味。
由此可見,要想在具體的語境中用好成語,還要掌握其褒貶義的變化,這一點全在于對成語本義和引申義的掌握上,所以,本義和引申義是基礎,教師在這一方面可設計課外常識積累,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成語意義的理解。
總之,學好成語,用好成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大量地運用并總結其意義才能輕車熟路的。中學語文教學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教師可先幫助學生掌握課文中涉及到的成語,從基礎抓起,然后逐步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并在平時的作文中適時適度地加以運用,相信成語的應用一定會讓學生的作文更加出彩。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讓他們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