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旅游類論文
本文作者:王奕涵 俞益婷 單位: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
旅游類圖書轉變表現
從旅游類圖書的類別上看可大致分為:提供實用信息的自助游圖書,提供豐富內涵的文化旅游圖書,提供新穎概念的主題游圖書,提供愉悅心靈的精神游圖書,提供私人路線的個性化旅游圖書等。這些圖書類別的呈現并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經歷了一定的發展演進過程,旅游類圖書種類受流行趨勢影響呈現出此消彼長、循序漸進的特征:從“傳統旅游書”細化出“行走旅游書”;從狹義的“旅游書”向“人文地理圖文書”提升;從“人文地理圖文書”向“人生旅行書”轉化,帶來“大旅游書”的概念建構和方向探索,提出了“自助之游”和“精神之旅”兩個視野向度。從2000年到現在,旅游類圖書的出版還有一個中間概念,它較為偏重私人化和感受化的旅行經歷,文辭較優美,是旅行者的私人旅行記,把旅游與文學相結合,在旅游圖書相對飽和的狀態下,另辟蹊徑,提倡休閑安逸的旅行精神,培養深層次的人文情趣。典型代表有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遲到的間隔年》,作者將旅行途中的經歷感懷寫入其中,淡化路線、景觀介紹,更多的是風土人情的人文關懷和作者內心的成長。“大眾在接受傳媒內容時,不知不覺中在拒斥和消除其中所蘊涵的意義,而只是追求獲得其中的娛樂性場面,從而進一步消除了傳媒信息與現實的界限。”[1]旅游圖書要在同類中脫穎而出,便不得不注意大眾接受信息的方式,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當代社會,人們的觀點已足夠豐富,缺少的或許是能給人們帶來平和寧靜之感的精神讀物,這正是未來旅游類圖書出版不可忽視的方向。
但目前精神游的概念雖已提出,卻還沒有明確的概念和規劃,這也是本文希望有所探討和擴展的地方。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轉變地理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轉變應該有三大特征:一是越來越個性化的旅游圖書制作,從簡單直白的景點講解介紹中脫離出來的自助游、個性化路線游、主題游等為個人出行設計的旅游書;二是忽略游玩本身,更多的是帶有娛樂休閑性的概念設計,譬如“背包族”、“酷驢”、“色友”、“暴走族”、“自助旅游”、“徒步穿越”等,這些設計與其說是在為旅游者的出行設計概念,倒不如說是為讀者設計閱讀符號,使之成為學生、白領、教師、自由職業者等個性化群體的閱讀代表,旅游書的工具用途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超越現實的精神滿足;三是借助個性鮮明、圖文并茂的旅游書讓精神游走,使心靈得到感染,那些優秀的游記正是為這樣的讀者所提供的。它們一改單調直白的敘述風格,轉而用散文的筆觸創造出適合品讀的游記游志。這符合人們尋幽探秘心理,也多少成為業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關懷內心體驗,使情與景交融,是“精神游”類旅游圖書的內在結構特征。但此類圖書尚未形成成熟的出版格局,值得創作者進一步探索。流行趨勢對跟風形式轉變的影響從2005年到2010年,國內旅游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并持續上升。旅行者客觀數量上的增長,促使旅游類圖書的出版越來越在出行方式、目的開發等領域不斷擴展。但也導致跟風出版現象越來越嚴重。旅游類圖書的跟風不僅是跟同類旅游圖書的風格,比如云南游的圖書,可以是自助游、自駕游,還可以是徒步游、主題游。也就是同一目的地但不同主題的熱門地點跟風書。還有一種跟風方式是借助暢銷書和影視劇作中提到的游覽名勝,在受眾心里產生夸大美化的光環效應,從而跟進這些地域的旅游書籍制作。
電視劇《五星級大飯店》,將鏡頭毫不吝嗇地對準神秘而壯闊的青藏高原,眾多旅游節目、娛樂節目也把拉薩作為外景地的首選,與此同時還有不少文藝工作者入藏,留下動人心弦的作品,例如摩卡的《情斷西藏》。在神秘氛圍的營造下,前往西藏的游人更加絡繹不絕,一大批入藏的旅游類圖書也如雨后春筍般掀起,《藏羚羊手冊》、《藏地牛皮書》等入藏自助游書籍的跟風熱。毫無疑問,各類媒介對西藏魅力的不斷挖掘與好評,刺激了受眾的了解欲望,也帶動此類圖書的熱銷。反過來旅游類圖書選題策劃也會影響影視劇作品的跟風,進一步帶動旅游熱和圖書策劃跟風熱。彼得梅爾的游記《普羅旺斯的一年》,敘述了在繪畫大師凡高曾駐足過的法國南部小鎮普羅旺斯生活一年的經歷。正當該書風靡世界之時,瓊瑤的《一簾幽夢》被改編為電視劇《又見一簾幽夢》,其外景地便主要選在普羅旺斯,銀屏上的風光誠如彼得梅爾筆下的描述,海岸、高山、古老的街道巷宇、薰衣草覆蓋的山坡。一時赴普羅旺斯之旅的中國游客高漲,眾多網友和旅行家也把筆端對準這里,廣東出版社出版的《尋找幸福:普羅旺斯的山居歲月》干脆借用一部兒童文學名著的題目,參仿彼得梅爾的寫法,帶著尋找幸福的主題,體會普羅旺斯的美好??傊?,消費話題、時尚休閑話題越來越與旅游類圖書的出版緊密地聯系起來,他們彼此互為依托,共同完成旅游生活的符號締造。
旅游類圖書轉變原因探析
旅游類圖書的種種轉變與時代的演進密不可分。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帶給人們太多炫目的生活形式與變化的概念。人類的創造源于需求渴望被滿足,因而旅游類圖書出版的轉變一方面歸功于時代的進步,一方面得益于人們需求的展現。消費社會實現了旅游圖書出版概念的擴展“作為新的部落神話,消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風尚。”消費為這個時代創造著各種生活概念,人們通過消費及對其揭示來建立平衡。根據鮑得里亞的消費社會觀點,我們了解到“消費者不是對具體的物的功用或個別的使用價值有所需求,他們實際上是對商品所賦予的意義(及意義的差異)有所需求。”[2]在消費社會中,人們對旅游的消費意義的獲取集中表現為休閑性。所以,旅游圖書無論是收錄旅游地的典故來提升人文內涵,還是鼓勵旅行家創造出時尚概念來吸引受眾,都是為旅游的休閑性創造各種概念,同時成為自身出版的噱頭。受眾對不同類型旅游圖書的選擇,既突出了自我,也自覺地劃分了旅游方式群體。宏媒體時代帶動了旅游類圖書制作形式的突破消費社會的平衡模式改變了我們對旅游圖書的購買態度,左右著這個市場的劃分與創作風格的突破。而關于消費概念的創設,又離不開媒介的改變,它是將各種消費概念加以整合和傳播的重要信息載體。人們正是借助媒介所構建的虛擬世界的各種假設和聯想,產生、實現、并傳遞消費欲望。而能實現這一切的莫過于宏媒體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