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口腔科治療論文
本文作者:黎祺 張少華 陳建剛 單位:肇慶醫學高等??茖W校臨床醫學系
校內實訓基地設置應符合口腔醫學專業辦學規模和發展的需求,達到口腔醫學實踐中的專業規范要求,具有實用性和先進性,與行業技術發展同步,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職業技能培訓。校內實訓基地應建有口腔臨床技能實訓室、口腔模擬診室、口腔頜面放射實訓室、口腔解剖實驗室及標本模型陳列室、口腔實驗準備室等,引入臨床牙椅、口腔臨床模擬實訓系統等先進設備進行操作演示和訓練,并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場地面積與設備數量應與學生人數相協調,能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實訓基地要按照未來專業崗位群對基本技術技能的要求,營造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在校內或附屬醫院建設口腔模擬診室,配置臨床牙椅和口腔臨床診療設備,形成濃厚的職業氛圍,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職業環境下,按照未來專業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訓練專業操作和培養綜合素質。加強校院合作,形成資源共享。校內實訓基地應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建立校院合作、資源共享的建設模式,實行共建共管、規范開放、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合理配置實訓教學資源[4]。這是實訓基地適應市場化運作的一種形式,既解決了學校經費不足的難題,又充實了學校的教學資源,有利于實訓基地向生產化、市場化、效益化方向發展,保證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5]。
學校與醫院、社區口腔診療中心等合作企業或社會用人單位建立以口腔醫學專業教師、口腔醫生、醫療機構管理人員為主體的口腔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參與實訓基地的規劃和建設。學校按照協作單位的要求提供“訂單式”人才培養,開發培訓項目、課程及跟蹤服務,協作單位為實訓基地提供兼職實訓教師,參與實訓基地規劃、實踐場地建設、實訓項目開發、實訓設施選型、實訓教材編寫、實訓過程監控、實訓質量評價,向我校提供就業信息,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本校畢業生,在設備、師資、技術上共享,體現校企互惠互利原則[6]。加強師資建設,建立“雙師型”教師體系,與合作單位兼職教師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實訓指導教師的專業操作技能和實踐能力。實訓指導教師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學歷、中級以上(含中級)技術職稱,或碩士研究生以上(含碩士)學歷、初級以上(含初級)技術職稱。校內教師需要經常到附屬醫院或教學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將先進診療技術、診療經驗和臨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學中,才能培養出一線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7]。加強實訓教材建設,在改革課程體系和優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針對高職高??谇会t學的特點,根據地區行業需求和學校自身情況,與協作單位共同撰寫體現工學結合的自編實訓教材,實訓大綱及技能考核標準等。
所謂開放性是指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從空間到時間都要向學生、社會全面開放,而不能成為學校、專業的專用場所[8]。①基地要面向學生開放,要使實踐教學基地成為一個完全開放性的實踐訓練場所,能讓學生在這里自主學習,完成實訓項目;②校內實訓基地要面向教師開放,為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和科技開發提供條件;③校內實訓基地要向社會開放,大力開展產學合作,為社會提供多方位的服務[9]。實訓基地集教學、培訓、科研、生產多種功能于一體,不僅能承擔本校學生的基本技術技能實訓,而且能承擔各級各類口腔醫學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開展專業課題研究、技術應用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場所,是生產和推廣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的平臺[10]。可通過加強與周邊地區醫學院校、醫院、企業及其他相關部門的聯系,形成資源共享,真正體現實訓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為區域口腔醫學發展和技術進步服務的輻射作用[11]。
校外實訓基地承擔一定的實訓實踐教學和實、見習任務,以彌補校內實訓基地在場地設備、資金、職業環境、師資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學生第3年在實習醫院進行1年完全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要求學生以實習醫師身份參加臨床一切醫護活動,認真進行綜合訓練,培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思維方法,掌握常見疾病的檢查、診斷、鑒別診斷和防治技能,培養良好的醫德和嚴謹的工作作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應在二級甲等以上,有足夠的師資、先進的設備、良好的環境和滿意的就診量,能滿足臨床教學需要。校院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實習教學計劃、實習指導和實習生規章制度,建立由醫院分管教學領導、科教科、臨床科室專人負責的實習教學管理和監督小組,校院保持密切聯系、互相協調和共同督促實習教學,定期進行實習生理論和操作轉科考核,積極開展教學查房、病例討論和專題講座。學校定期派資深教授到醫院對實習帶教老師進行教學培訓、指導和評價[12]。
根據社會需求和崗位需要合理調整和改良專業課實踐教學,積極設計和開展“基于崗位工作過程以項目為導向”的綜合性實踐項目,例如對慢性牙髓病患者進行一次性根管治療,把離體牙固定在口腔仿真牙頜模型中,學生利用口腔臨床模擬教學系統,在模擬正常的醫患診療體位下,通過牙科渦輪機等工具依次進行離體牙鉆孔開髓、牙髓摘除、根管預備、根管消毒、根管充填、洞型制備、雙層墊底、充填拋光等操作。這樣學生按照未來職業崗位的工作流程進行反復訓練,將課堂教學內容融入到臨床實際工作中,夯實專業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畢業實習和今后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開展“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如口腔臨床檢查、口腔局部麻醉、口腔頜面部外傷急救、取印模技術、齦上刮治術、全口超聲潔治術等模擬診療實踐項目進行“模擬情景教學”,教師先進行相關內容的理論講授,再進行操作技能示教和講解,然后學生2人一組模仿臨床治療情景,互相扮演醫生和患者,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口腔臨床真實技能操作。這種模擬臨床情景的教學方法可使學生按照未來職業崗位群的要求,在模擬或真實的職業場景中專業技能得到有效的臨床鍛煉,有利于熟悉未來崗位常規工作過程,學會正確的診療姿勢,體驗醫患關系和樹立職業意識,實現與校外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
積極開展“任務驅動教學”,如牙體雕刻、石膏牙洞型制備、活動或全口義齒制作、社區口腔疾病調查和統計等,把課程內容設計成與臨床工作過程相似的任務,知識點隱含在每個任務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實驗課和課余時間在實驗室邊學邊做,完成實驗任務,上交實驗作品[13]。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同時,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分析思考和動手實踐,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和透徹,有效培養了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14]。校內部分專業課程也可安排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等校外實訓基地,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口腔局部感染和腫瘤等實行“病例討論教學”和“醫院床邊教學”,通過接觸真實病歷,啟發引導學生站在主診醫生的角度去采集病史、分析病例、分組討論和各自提出診治方案,給每個學生自主思考和發言空間,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最后教師進行評價、講解和總結,有效培養學生對口腔常見疾病的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臨床分析能力[15]。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重要場所。本文對目前實訓基地存在的問題作了剖析,提出了改進措施,特別是要加強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營造具有職業氛圍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