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幼兒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于慧敏 單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三幼兒園
一、尊重科學,真實正確地表述和認識
孩子對自然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求知欲也十分旺盛,看到任何不理解的事情都喜歡提問,對性的認識也不例外,大部分幼兒最好奇的莫過于是自己的“來源”。“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孩子和家長,敏感的話題常常讓年輕的家長與老師因為尷尬而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的態度回避幼兒,甚至拿“街上撿的”“河里撈的”等答案來搪塞幼兒。而好奇的天性并不因為家長好老師的回避而消失。我認為,關于生命來源的真相,應用科學的態度給與真實正確的引導并用幼兒感興趣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進行教育。要強調的一點是必須滲透“真實性原則”,“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虛偽、虛假,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真實才有真知,真實才有真情,真實才有真感”。首先請懷孕的老師現身說法,讓幼兒看、摸、聽;感覺到老師肚子里有個小寶寶,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然后把精子與卵子結合、胎兒發育流程圖、胎兒吸收營養的透視圖、媽媽準備分娩等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使幼兒正確知道:當爸爸把自己的“種子”放在媽媽的肚子里和媽媽的“種子”結合在一起,一個新的生命就誕生了。小生命在媽媽肚子里住了九個多月,媽媽在醫生的幫助下生出了小寶寶。教學能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消除神秘感。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現代教育技術能綜合運用“形、聲、色、光”的效果,使圖片色彩鮮艷,而且放大了幾倍,動畫效果好,游戲氣氛濃,使孩子們在自然、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中一種便捷、有效的方式,在我們學前教育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徹底改變了一貫老師講、幼兒聽,幾張圖片反復講述、擺弄的模式,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以幼兒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方式,如在向幼兒介紹胎兒的生長過程時,運用掛圖和純口語的講述,幼兒聽的一知半解,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而選用flash教學課件作為輔助教具,把朦朧抽象的知識用動畫演示出來,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爸爸的種子”和“媽媽的種子”來代表“精子”和“卵子”,能像小蝌蚪一樣游來游去。再將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大環境設計好,然后兩顆種子相遇、粗淺輪廓、五官、手腳、毛發、吮吸等一系列的胎兒形象,具體生動地展現在畫面上,把科學道理淺顯地、一步一步地展示在小朋友面前,幫助幼兒了解生命孕育的過程。除了完整觀看外還可分段具體觀看,并放大幾個圖像,如“精子和卵子結合”“小胎兒的成長過程”,讓孩子觀察得更仔細,從而根據老師設置的問題大膽講述,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
三、語言的科學性與兒童化
在教學活動中要采用術語和兒童化語言形相結合的方法。對于學前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收受生活經驗、年齡特點、各種能力的限制,一些專業術語他們理解不了,這需要我們老師運用自己的智慧,用一些兒童化語言對科學術語加以比喻,并與科學術語一起講述,既吸引了幼兒,知道了含義,又理解了科學知識。比如,講胚胎的形成時,這樣表述:“爸爸的種子像小蝌蚪一樣游啊游,去尋找媽媽的種子,有一粒種子游得最快,她見到媽媽的種子后迅速的鉆了進去與媽媽的種子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小圓球——胚胎。胚胎不再讓其他的小蝌蚪進門了,他慢慢地滾到媽媽肚子里的小床上安了家。”這樣的表述即既有助于幼兒理解,體現了知識的科學性,體現了知識的科學性,又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四、突破陳規,運用新的理念
在教學活動中消除教育與生活,課堂與社會,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隔閡,尋找最佳的切入點,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營造開放、寬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打破了以往“老師提問,幼兒回答”的課堂模式,讓幼兒自主提問,教師解答。對于一些較淺顯的問題,還鼓勵幼兒回答問題,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創編動作可表現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快樂生活,使幼兒了解胎兒生長過程;辯論賽討論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可讓幼兒達到性別角色認知;還可利用現身說法,感受孕婦的偉大;通過體驗游戲“我來做媽媽”,模仿孕婦走路、彎腰撿東西、系鞋帶等動作,體驗媽媽懷孕時身體的不方便,幼兒被做媽媽的形象所感染,覺得滑稽有趣,也親身感受到媽媽的大肚子時,蹲下去會怎么樣、走路怎么樣、彎腰會怎么樣。運用這種類比的方式,幼兒在游戲中獲得了愉快和真切的感受,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說:“我的肚子好痛啊!”“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整個活動讓孩子們在開放式活動中充分去體驗,去感悟、去認知。
五、知識與情感目標雙豐收
一次好的教學活動,落實好知識目標是重中之重,而對學生情感態度目標的培養更是靈魂所在。通過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較好的落實知識技能目標,即通過觀看圖解和視頻,幼兒知道了精卵細胞的功能,了解了胚胎形成的過程,也對胚胎發育過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強調父母的養育,對幼兒成長所付出的艱辛,采用的教學形式多樣,如:小游戲“扮媽媽”,讓孩子體驗母親十月懷胎所付出的艱辛;看寶寶怎樣成長的圖片,讓孩子進一步體會父母為子女的成長所付出的一切,情感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華。教師不失時機地抓住孩子情感的火花,讓他們說說怎樣報答媽媽,并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表達心聲,傳遞孩子與父母間的真情,使孩子們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可讓幼兒由衷地感受到:生命來之不易,父母為我付出了這么多心血!我的生命是唯一的!同時他們對父母感恩之情也油然而生。情感目標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過程中自然達成,既有科學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又在心靈深處感悟了生命的意義,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教學的最大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