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養生論文
作者:陳昱 任秀琪 單位:西安文理學院教育學院
佛教徒日常生活中的養生
(一)飲食方面佛教日常生活中的養生,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飲食方面。飲食對于人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漢書》謂“民以食為天”。同時,飲食與人的身體健康關系十分密切。而佛家則通常還以注重飲食心理方面的健康來達到修行的目的,如《大智度論》中所說的“食為行道,不為益身”,就是指飲食可作為修行得道的條件,也就是說可將飲食做藥想。怎樣飲食,在佛教中也有詳細的規定。如佛教文化中特別強調飲食要有節:不可過飽,亦不可太饑,同時要求飲食必須要按時。例如在《增一阿含經》中就提出:“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奎塞,坐臥不安。”《增一阿含經》中還說道:“若限分少食,則食贏心懸,意慮無固。”[6]這些內容與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所表述的“飲食過多則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的基本思想正好一致,所以在佛教修行過程中,出家戒便明確規定“不非時食”,即過了日中之后,不再吃東西。在具體飲食內容方面,佛教的飲食與養生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1.素食《涅??經•四相品》等很多佛教經籍中都有“不結惡果,先種善田”、“戒殺放生”、“素食清凈”等佛教養生思想。認為只要吃眾生肉食便會斷慈悲種。梁武帝時期,頒布了《斷酒肉文》,提出不進酒肉腥是出家僧侶必須遵從的修練行為。梁武帝本人也以身作則,要求自己“日止一食,膳無鮮腆,唯豆羹物食而已……不飲酒”。從此之后,漢族的僧人便開始全面吃素。從養生的角度看,肉食過多確實對健康有害,中醫在此方面也早有論述。《皇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就提出“膏粱之變,足生大定”。主要意思是認為過食肥美的肉制品,多易產生大的療瘡。在《皇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也說:“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形體,其病生于內……。”提出西方人因多食肉類,使體盛脂肥,雖然外邪不易侵入,然而中滿易滯,所以病多生于內。而生于內的疾病比外邪所致生于外的疾病更為嚴重。[7]現代科學中也有研究表明肉食過多,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引發消化系統疾病,還會使膽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與肉食也有關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于認為素食更利于健康、長壽。如:①素食營養豐富,人體最需要而又最重要的營養物質是“糖、脂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空氣”,說明人需要從食物里獲得的營養在素食里全都有。②素食使人聰明。《大戴禮記》云:“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前人的這種認識也在逐漸被現代科學所證實。③素食可以抗癌,防治多種疾病。此外,素食還有美容、減肥,使人神清氣爽等諸多益處。
2.飲茶茶與佛教的關系也非常密切。佛教的修行之法為“戒、定、慧”,而“定、慧”則可通過坐禪達到。禪宗在中國逐漸弘揚,坐禪也成了出家人的必修課。如果不處于真正入定的狀態或坐禪時昏沉,對禪修就會造成不利。基于以上原因,禪僧在飲茶上養成了一種習慣。唐代《封氏聞見記》中提出:“(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教文化中最初的飲茶主要是為了在坐禪修行中達到驅除睡魔與疲勞的目的。飲茶不但有助于佛教文化中的修行,而且同時還具有養生保健的重要功效。早在茶被人們普遍飲用之前,中醫就把它當作草藥來發現并且在治療疾病中使用了。《神農食經》記載有“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在神醫華佗的《食論》也有記載:“苦茶久服,益意思。”[8]而在現代社會,經過廣泛的科學研究和論證,認為飲茶對人體健康方面有多達61種以上的保健功能,同時還對二十余種疾病具有非常好的預防和輔助治療效果。專家們經過對茶葉進行多方面的科學實驗分析后得出鑒定,在普通的茶葉內含有各種有利于健康的化合物就多達500種以上。[9]正因為茶有著種種功效,飲茶也就逐漸成了禪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眾們的主要生活內容。在各種寺院內,都專設“茶堂”供寺僧進行飲茶、辯說佛理,或利用“茶堂”作為待客之用。僧眾們坐禪時,坐一炷香的時間后就要飲茶,用來提神集思。寺院住持請全寺僧眾一起吃茶稱為“普茶”;每逢佛教節慶大典時,寺院還要舉行莊嚴盛大的“茶儀”。后世尊為“茶圣”的陸羽,自幼被智積禪師收養。智積禪師嗜好飲茶,陸羽專為他煮茶,久之練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飲茶葉的手藝。陸羽遍游各地名山古剎,采茶、制茶、品茶,結識了很多善烹煮茶葉的高僧,后來著成《茶經》一書,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葉專著。這也反映了佛教與飲茶的關系。
3.不飲酒不飲酒是佛教中重要的戒律。除了出家眾僧不能飲酒之外,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在家修行的菩薩戒中都有不飲酒這一內容。一方面,佛教要求人們斷除“三毒”(貪、嗔、癡),而認為飲酒是一種物質生活享受,是要求必須禁止的。而在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中還認為飲酒能促使人有“亂性”行為,會導致人產生很大的罪過,非常不利于修行。《四分律》卷對飲酒也有記載:“佛告阿難:凡飲酒者,有十過失。何等十?一者顏色惡,二者少力,三者眼視不明,四者現嗔患相,五者壞田業資生法,六者增至疾病,七者益斗訟,八者無名稱惡名流布,九者智能減少,十者身壞命終墮三惡道。阿難,是謂飲酒者有十過失也。”酒精確實對身體有較大危害,飲酒過量,危害更大,不僅會造成酒精中毒,引發各種疾病,而且能使人亂性喪智,行為失去控制,從而給自身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但是,釋迦牟尼佛也懂得酒在醫學上的應用,并允許在生病的時候可以用酒來治療疾病。可見佛教的戒律也不是死板教條的,而是靈活運用的。
(二)強調勞作唐代馬祖道一禪師制定了“叢林清規”,提倡農禪結合,習禪之時,種地勞作,寓禪修于勞作之中。其門下百丈懷海更進一步,還特將禪林勞作與修行相結合,倡導“農禪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僅禪門如此,勞動干活也是出家人必須做的事情,寺院勞作叫做“出坡”,目的在于節儉,自食其力,同時也是一種思想品行的修行。實際上,勞作這一方式,既改善和促進了生活環境,也非常有利于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