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養生論文
作者:胡群英 單位:西藏民族學院附屬醫院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無自奪。求知者不得處,夫圣人無求也,故能虛”[2](《心術上》)。這就是說智慧本身不會失掉,探求智慧的人得不到智慧之所在,只有圣人才能保持“虛”心,不主動去探求智慧。此外,《管子》還將“虛”的境界形象化為“天”,認為能夠象天那樣無知無為而能應萬物之變,才可以稱之為“虛”的境界。這種“虛”顯然是對調攝精神、以適應外在環境變化的養生之道的靈活運用。在認知與養生過程中,人之所以要“虛其心”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為思維器官的“心”,如果在認知與養生過程中不能保持“虛”、“靜”和“無為”的狀態,那么人就無法排除各種欲望與雜念。這樣,人就會將各種各樣的主觀成見帶入認識過程之中,使人的認識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這樣就無法準確、客觀地認識事物。另一方面,如果“心”不是無為的,而欲代替人體的各個具體的感覺器官不能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感覺器官不能“守其分”,從而就會產生“物過而不見,聲至而耳不聞”的結果。
其次,天道虛,地道靜,人“心”也同樣有虛靜的特點。如果“心”不能保持虛靜的狀態,就無法觀察客觀事物的變化規律。人心猶如湖水一般,水面平靜就會完整、清晰地映現景物的形象,如水面波動那就無法映射景物,此所謂“紛乎其若亂,靜之而自治”[2](《心術上》)。
再次,同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一樣,人在認識過程中處于“陰”的地位。而“陰”的特點是“靜”,所以“心”如果躁動不安就會失去其“靜”的地位。“心”不靜則無法控制“動”的客體,致使“動”“靜”不能平衡。“心”如果不處于“陰”的地位,就無法控制客體的“陽”,使“陰”“陽”不能調和。這樣在主客體這一對統一體之內,就失去了對立的方面,而沒有對立面、不包含內在矛盾的事物是不具有現實性的。因此,人只有保持“虛其心”的狀態,才能使主客體完滿地結合,達到認識的更高層次,從而形成準確的認識。如何進入“虛其心”的狀態呢?《內業》說:“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德,有神自在身。”[5]
《心術上》說:“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獨則明,明則神矣。”[4]“虛者,萬物之始也。”[6]“若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故物至則應,過則舍矣。舍矣者,言復所于虛也。”[7]這就是說,人若達到“虛其心”的境界,就不能讓外界紛繁復雜的事物來擾亂人的感覺功能,從而也不會擾亂“心”的平衡。如果人在認識過程中擁有私心雜念,就必然會常常憑借自己的主觀意志去看待外物,這就不能達到主客體之間“殊形異勢”,從而難以形成正確的認識。因此人在認識活動中必須做到“去”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思想單純、心情平靜、精神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虛其心”。這種“虛其心”既是一種認知方法,同時也是養生之道。
靜與心態平衡
《管子》認為,人在用心去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還要排除憂樂喜怒欲利的干擾以保持心情的平靜狀態,這就是所謂的“靜”。《心術上》說:“動則失位,……靜乃自得。”[4]不要在事物到來之前就急噪妄動,而應該“無為”、“無欲”,安靜地等待事物自己到來,然后與物互相感應,以觀察事物的運行法則?!秲葮I》說:“心靜氣理,道乃可止。”“修心靜音,道乃可得。”[8]心中寧靜,體氣順暢,道才能停留。只有心靜才能留住精氣,才能獲得精氣。而“精氣”充沛則是人健康的關鍵,如果失去精氣就會導致疾病。那么如何獲得精氣呢?“敬除其舍,精將自來。精想思之,寧念治之。嚴容畏敬,精將至定。”[5](《內業》)通過靜把精氣之舍打掃干凈,精氣會自然進來。與其集中精力去想著辦法不讓精氣失去,還不如以靜對待它。只要抱著嚴肅、敬畏的態度,精氣就會非常安定。“靜則得之,躁則失之”,“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將自定。”心靜精氣自然就來,心靜精氣自然安定。反之,煩躁就會喪失精氣。所以,心靜是養氣的關鍵?!秲葮I》說:“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5]。“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乃能戴大圓,而履大方,鑒于大清,視于大明。”[9]反之,“動則失位,……靜乃自得”[4](《心術上》)。只有形體端正、心中寧靜,然后才能安定。安定的心在胸中便能耳聰目明、四肢堅固,也才可以成為精的止息之所。節制欲望符合于道,萬物就不會造成傷害。內心寧靜,外貌恭敬,才能復歸本性。這樣的話,心性將會大大地安定。
定心靜觀事物的變化法則,這就是靜。這樣不但使人能夠精力旺盛,健康長壽,而且還能使“精氣”進入胸中,人的智慧于是進入一種神妙莫測的地步,能夠“遍知天下,窮于四極”[9](《內業》)?!豆茏印氛J為,喜怒憂思等情志的變化是人體對周圍環境以及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應,一般情況下不會使人生病。但是,突然的或者強烈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就會導致臟腑肌體逆亂而引起疾病,所以調理情志、保持心態的平衡便成為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健康長壽的關鍵就是要去除喜怒欲利,使心態平靜。《內業》說:“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10]。“其所以失之,必以憂樂喜怒欲利,能去憂樂喜怒欲利,心乃反濟,彼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煩勿亂,和乃自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
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愚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8]。也就是說,人要身體健康,就必須心情舒暢;憂愁與煩惱會導致混亂;有了憂悲喜怒之情,人的心態就無法平衡,也就不可能獲得健康。所以《內業》認為,要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就必須保持平整的心態,要設法消除過度的喜怒,節制五種欲望(耳、目、口、鼻、心),去除兩種兇事(喜、怒),就可以獲得平正的心態。那么,如何節制情欲呢?《內業》說:“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10]。認為通過讀書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就能夠很好地節制情欲,達到“內靜外敬”,從而回到充滿精氣的自然狀態,獲得健康長壽。《管子》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心態與疾病的關系,認為過度的思慮也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與長壽。《內業》說:“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疾困乃死”[9]。“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思之而不舍,內困外薄,不早為圖,生將巽舍。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適之齊,彼將自至”[10]?!豆茏印氛J為,思慮過度而不休息,就會使身心都受到損害。如果長期下去就會喪失性命。就像飲食不可過飽一樣,思慮也不可過度。調節得當,自然就能獲得健康長壽。《任法》說:“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