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經濟論文
作者:呂春生 單位: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美國生態學家萊切爾•卡爾遜早在1962年就說過,“人類一方面在創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毀滅已有的文明,生態環境惡化如不及時遏制,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近年來,我國的資源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也越來越認識到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性“。十二五”規劃中強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遼寧省于2007年起正式啟動生態省建設行動,規劃到2020年初步建成生態經濟體系。2011年遼寧的生態建設起步階段已經結束,進入了整體推進階段,整體時間跨度將達10年之久。可以說未來20年內生態經濟的發展將成為遼寧的大趨勢,也將成為政府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舞臺上談論的主要話題,各國也大都制定出相關的政策來權衡環境和經濟發展間的利益,大多國家選擇了走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其中,日本是頗有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遼寧與日本隔海相望,在地緣文化和發展路徑上都極具相似之處。對遼寧來說,日本的生態經濟政策借鑒性很強。
一、日本生態經濟政策的演變
二戰后,日本經濟經歷了重建、發展和騰飛的過程,逐步成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發達國家之一。日本的生態建設伴隨著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經歷了破壞、改良和領先的歷程。時至今日,日本已成為環保產業的主要輸出國之一,環境外交成為其外交政策中重要的一環,幫助日本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1.60年代的生態經濟政策。20世紀6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這當然與日本政府重視經濟發展的政策分不開,但是日本也陷入了經濟發展就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誤區,伴隨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政府在60年代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但是從實施效果上來看,可以說是收效甚微。總結這一時期日本的環境政策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日本的環保政策更多是附屬于經濟政策,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未被充分認識,政府為企業服務,當經濟政策與環境政策沖突時,以經濟政策為主。第二,對于環境治理的投入不夠,環境治理更多的是依靠大自然去“稀釋”污染物,而不是增加在環境治理上的投入。這種做法歸根到底仍是不愿意損害企業的利益。第三,政府治理污染無效率。60年代的中央政府集權制阻礙了環境對策的實行。政府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依賴于企業,結果也就不可能使環境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2.70年代的生態經濟政策。20世紀60年代的環境問題已經很嚴重了,70年代日本又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直接破壞了日本民眾的生活質量,民間對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呼聲越來越高。在國內這種緊迫的大環境下,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來防治環境問題。首先,建立了專門的環境問題防治領導機構,1971年成立日本國家環境廳。其次,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標準。1970年12月修改之后的《公害對策基本法》明確了公害對策的目的,放棄了此前的“企業利潤第一”的觀點;隨后又制定了《自然環境保護法》以及有關大氣、水質等方面的環境標準,并多次提高了標準。第三,增加在防治環境問題上的投入。這一時期,更多的經費投入到環境問題防治上來,在環境問題防治的科研以及人員培訓上的投入也頗具規模。3.80年代后的生態經濟政策。20世紀80年代后的日本基本確立了發達國家的地位,但其經濟也會隨著世界大環境出現波動,如石油危機后出現了蕭條,這也導致日本企業對環境問題投入的減少。但即使在個別年份日本生態環境政策出現了倒退,日本生態經濟體系形成的大格局沒有發生變化。在這一時期,日本為了謀求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大國地位,打起了“環保外交”這張牌。日本的做法就是不斷加強本國環境保護工作,同時在國際上做出很多保護環境的承諾,一方面承諾了很多的環保援助,另一方面又表示在資金、科技和人類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加強廣泛的國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其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的初衷。
二、遼寧省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
遼寧作為新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工業基地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為全國輸出了大量的資源,環境也遭到了極大破壞,整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十分緩慢。黨的十六大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開采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遼寧借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勢頭又迎來了經濟發展的第二個春天。但是過去依靠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已經走到了盡頭,未來遼寧的發展將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之路。
1.治理各項公害。截至2010年底,遼寧省已建成9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41座生活垃圾處理廠,300兆瓦以上燃煤發電機組完成脫硫改造,關停整治大量造紙廠、印染廠、小水泥廠和小鋼鐵廠等污染嚴重的企業。
2.修復生態環境。為了治理遼河干流以及主要支流,提高水質質量,組建了遼河、凌河保護區,成立了管理局,基本完成遼西北1000多公里邊界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陸源污染治理。
3.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遼寧省在積極執行國家各項法規的同時還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很多地方性的法規。早在1993年就頒布了《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隨后大氣、水、海洋、土地等各專項的相關法規也陸續出臺;2010年生效的《遼寧省遼河保護區條例》當年立項起草、當年審議通過、當年生效實施,開創了遼寧省立法上的先河。從遼寧這種將保護區管理納入到立法程序的做法可以看出其環境保護的力度。4.注重生態環境建設的教育和宣傳。廣泛深入地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評選生態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節能宣傳周,舉辦政府行動、企業行動、農村行動和社區行動等宣傳活動,使民眾環境意識不斷增強。整體來看,遼寧的生態環境處于大幅的修復期,而且成果也是十分顯著的。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已經寫入了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成為“十二五”期間遼寧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重心,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將成為未來遼寧發展的主旋律。
三、日本經驗對遼寧的借鑒意義
從日本和遼寧的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可知,兩地生態環境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見圖1)。圖中環境污染可以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來表示。在經濟水平的較低階段,環境污染的水平就相對較低。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隨著經濟發展環境污染的程度在加劇,猶如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日本。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環保意識和對環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治理環境污染的能力不斷上升。當經濟達到一定程度會出現一個“拐點”,即環境污染程度會隨著人均收入的上升而下降。日本的“拐點”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經過60年代的高速增長后,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大了防治環境問題的投入,制定了諸多相關政策,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日本成為當時的“防公害先進國”。遼寧也同樣經歷了靠犧牲資源和環境的經濟增長,使得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十一五”期間,遼寧省城鎮、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增長,城鎮居民年均實際增長11.9%,農村居民年均實際增長8.8%;而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5.95%和14.6%。很明顯,現在遼寧已經處于拐點右側。鑒于遼寧還處于生態環境的修復期,可以判斷,從生態經濟發展水平上來看,遼寧現在所處階段更接近于日本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