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舞蹈藝術理念論文
本文作者:張玨? 張玨璇 單位: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曲靖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獨特的節奏性
從舞蹈形式的節奏來看,熱美蹉的獨特藝術形式和民族背景,也注定了舞蹈具有無統一規則的節奏性。它一般都是即興的表演和唱詞表達,沒有規定的步伐和規則的節奏。從幾個地區的采集情況比較得出,一般的基本步伐以5拍、7拍的居多,裝飾性動作以3拍居多。這與熱美蹉的唱詞很有關系。據記載“在古老的東巴經中詩體文學都是以奇數寫成,而這些作品都是用特定的曲調頌唱而成……東巴的詠唱調以納西族民間的傳統曲調為基礎,保留了納西族古代民歌曲調的一些風格特點。”這也充分證明了熱美蹉的舞蹈節奏,不是偶然形成,是與唱詞、文體共同協調而成的。
根據各個地區的特色不一樣,像寶山鄉長松村的熱美蹉一呼一應,頓挫感明顯;而大東鄉文明村的熱美蹉以悠緩穿插頓挫的跺步和跳步;太安鄉花音村的熱美蹉一直保持緩緩的節奏型。所以不同的地區,熱美蹉的動作節奏也是不盡相同的,表現的情感也是力量和柔和并重。然而,從內在節奏看熱美蹉,不得不被這樣悲傷而痛苦的藝術形式所打動。熱美蹉最初是在人死去之時所跳所唱,唱出的詞句都是悲切的情緒,跳舞的動作沒有大幅度的跳躍,也沒有夸張的上肢動作。
基本動作都集中在腳上,配合哭腔和唱詞,悠長緩慢的訴說死者生前和后事。這樣形成了,熱美蹉悠慢的節奏型。因為納西族地區素有習俗,遇到誰家有人去世,親朋好友相聚在此家一跳一唱就是通宵達旦的進行,時間跨度比較長,所以根據場地、人數、情緒的因素,也不可能動作持續歡快、跳躍、夸張。通過對熱美蹉的動作節奏和內在節奏來看,它的獨特性不僅僅在于節奏,更在于這個民族的風土人情濃縮和民族信仰的體現。
原始遺留的造型性
圈舞代表著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審美趣味和生存需要,也可以說是民間舞蹈的鼻祖。圈舞作為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從人類產生舞蹈以來,圈舞以流傳最廣的古老的、風貌遺留至今。熱美蹉舞蹈現今保存下來的舞蹈隊形只有一種,即以順時針繞圓或快或慢的運動。藏緬語民族大多數同樣保持著這一舞蹈形式,然而,熱美蹉的舞蹈形式特征是動作簡單,隊形單一重復,無復雜變化,腳下節奏也是以單數5步、7步為主。
這樣的攜手繞圈歌舞的場景與出土的文物新石器時期,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有很大的相同之處,可以透視出原始舞蹈的造型性。雖然過去了千年,但是現在看熱美蹉,仿佛是時光倒流回到了遠古,所以熱美蹉被譽為為“活著的音樂化石”。從動作的姿態造型來看,熱美蹉保持自然體態,上身稍微前傾;下肢半蹲屈膝,有彈性;上身前后律動,雙手甩壓手;跨部沒有明顯動作,一般為主要重心點。這樣一個體態和動律,促使熱美蹉的動作保持對稱和平衡。比如太安鄉花音村的熱美蹉,一直重復著一個隊形一組動作。
即圓圈隊形,動作為上步并腿踮,退步并腿踮。這樣的形式創造出與其他地區熱美蹉不一樣的特點,圓圈的線條給人柔和流暢、生生不息,簡單重復的動作又給予畫面構圖的力量,同時以古樸的審美眼光來欣賞這原始的舞蹈,同樣是震撼而包涵多重考究價值的寶貴文物。綜上所訴,納西族民間歌舞熱美蹉的舞蹈藝術特性,歸根結底在于它的直觀性。舞蹈把節奏可視化、把情緒外顯化,通過動作動律、隊形構圖來窺視納西族原始宗教信仰,舞蹈的世界反映了納西人追求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淳樸自然的審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