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畫教育論文
動畫產業是朝陽產業,在近十年內發展迅速。巨大的經濟利益促使這一產業迅速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開始大規模招收動畫專業學生。我國1952年在北京電影學院開辦了首屆動畫專業,2011年,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有近600所本專科院校開設動畫及相關專業,每年畢業生近10萬。快速擴招的同時也暴露了諸多不良后果:動畫專業師資缺乏,生源質量不高,動畫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動畫教育理念較為落后。一邊是浩浩蕩蕩的招生規模,一邊卻是動畫專業紅牌警告;一邊是一畢業就失業的動畫專業畢業生,一邊卻是35萬動畫人才的市場缺口和動畫公司動畫人才難覓的尷尬局面。種種現象表明,動畫產業發展關鍵在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
“影視動畫創作”是動畫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綜合性很強。動畫創作內容包括劇本創作、音樂創作、角色設定、場景設計、表演藝術、后期特效制作等方面,動畫的類型包括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定格動畫、綜合動畫等。授課對象一般為即將畢業的高年級學生。由于近幾年許多院校的動畫專業基本上處于實驗性階段,受時間、硬件以及人力資源等條件的制約,動畫專業的課程設置較為混亂,缺乏科學性和循序漸進性。重技術輕藝術、重技法輕人文、重數量輕質量是許多院校課程設置中的突出問題。因此,針對我國動漫教育的現狀,筆者從“影視”動畫創作課程改革入手進行研究。動畫專業應綜觀全局,有目標、有計劃地建立教學課程體系。既要考慮學校自身特點,明確培養目標,又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確定動畫專業課程設置的方向。
一、創作前期———經典短片觀摩學習法
影視動畫短片一般控制在30分鐘以內,其特點是短小精湛。動畫短片雖然在表現形式上與傳統影視作品有所區別,但終究是電影藝術的分支。觀摩優秀影片是一種快速進步的學習捷徑。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仔細觀摩優秀動畫影片及其他優秀影視作品,并對其進行藝術風格、敘事風格、美術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如研究不同時期美國動畫的美學觀念、解讀日本動畫大師的代表性作品、研討歐洲各種動畫風格及中國動畫的發展歷程等。要讓學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寫下觀后感,這對提高學生文學修養、理清創作思路能起到促進作用。教師還應在觀摩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動畫思維的培養,要區別美術思維與動畫電影思維,要激發學生在造型、動作、故事情節、動畫節奏及敘事方法等方面的想象力。
二、抓住短片創作的靈魂———劇本
“劇本”乃一劇之本,蘇聯著名電影劇作家、導演杜甫仁科曾說過:“藝術電影是以文學,即電影劇本為基礎的,因此,影片的高質量首先以創作出真正優秀的電影劇本為前提。”[1]872動畫短片亦是如此,無論是何種類型的優秀動畫短片,都需要一個好的動畫劇本。動畫片的劇本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根據已有的文學作品改編,如文學名著、社會紀實文學、寓言、童話、小笑話等等;還有一類是原創,這類劇本對編劇要求很高。在影視動畫短片的創作過程中,學生要兼任編劇、導演、造型設計、美術設計、后期合成等數職,而編劇往往是學美術出身的動畫專業學生的軟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以故事改編為主,在改編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動畫藝術的特殊性與規律性,在忠于原作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在前期的創作過程中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指導學生進行前期素材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進行劇本的創作。第一步是明確主題,教師可使用“普遍撒網、重點捕撈”的形式,也就是一開始讓所有學生使用言簡意賅的語句提供短片的主要內容,接著進行分析論證,師生共同探討篩選出優秀方案。第二步,在確定主題的基礎上對故事結構作進一步完善。最后,在構思成熟的故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具體到場景環境的設計,角色的外形、性格特征等。可采用三幕結構教學法,即故事的開始、高潮、結束。要對劇本、分鏡頭、造型設計、場景設計等前期工作嚴格把關,為動畫的中期制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在劇本編寫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到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可實現性等。
三、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民族意識
動畫產業是文化產業,一部優秀的動畫片可以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由此可見,動漫產業不應只是停留在娛樂的層面上。動畫藝術創作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真正的動畫創作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無不深刻映射出日本的傳統文化,《千與千尋》更是將其創作推向了高峰,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底。如場景設計中的建筑是對日本明治時代、大正時代建筑原型加以象征化的產物,浴場是日本文化的特征之一。如果沒有日本民族文化作為基礎,該片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高校是培養動畫創作者的搖籃,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動畫教育模式還存在著諸多弊端。許多高校在培養方式上走進了一個誤區,它們把動畫人才當成計算機技術操作工來培養,畢業生既缺乏創新能力又沒有全面掌握動畫技術。在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80后”“90后”那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沒有很好地得到繼承。許多學生崇尚歐美日風格,在創作上重技術輕藝術,自認為只要有了計算機就無所不能了。學生在進行劇本創作和分鏡頭設計時錯字連篇、語句不通,文章缺乏邏輯性與條理性。這與高校擴招、生源質量下降有著密切的聯系。《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動畫片在商業與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些由國外動畫公司制作的中國題材的影片刮起的一股全球性的中國風,使我們不能不感到汗顏。我們在模仿歐美日動畫,而我國的文化資源卻為西方國家所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文化效益。因此,在傳承和創新的問題上我們應勇于突破,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順應時代的創新。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讓他們認真學習并掌握較高的文學、電影、美術、音樂、攝影、美學、民俗等方面的知識,我們的教師責無旁貸。
四、因材施教、各盡其能
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學生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及特長,而動畫創作是一項綜合性的設計創作,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文筆較好、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可被安排在前期策劃和編劇的工作崗位上;繪畫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被安排在角色設定和場景設計的工作崗位上;而那些后期特效學習較為深入的學生,可被安排在最后的影片合成和特效制作工作崗位上。此外,動畫制作是一項團隊合作的工作,教師應多關注那些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安排其擔任某個項目組的組長,由其統籌安排該小組成員的工作進度。因材施教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各就其位、各盡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