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創建論文
本文作者:張明 單位:張家港職業教育中心校
在張家界內是很重視教育的,這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事業也得到很大的發展,總體來說當前教育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全國第一所縣級市辦大學沙洲職業工學院、江蘇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張家港學院、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張家港辦班點共計3所;
中等職業教育包括張家港職教中心、二職中、三職中、工貿學校、經貿學校、舞蹈學校等,共計6所,另外還有一些行業和企業辦的專業培訓機構。從辦學經費角度來說,有公辦和私人的。公辦教育單位是有政府投資作為后盾力量支持當地辦學的。私人的是由個體企業家投資辦學的,它的教育一般更傾向專業技術教育。因為一般私人辦學是以盈利為目標的。
張家港市最大的行業為制造業(包括紡織、服裝鞋帽、化工、塑料、冶金、機械等),從事制造業的職工約46.5萬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65.7%,每年新增職位1萬個以上,但是,該市中職學校、技工學校的招生情況不是很理想;中職學校之間的專業互補性較差,往往同類專業紛紛開設,短缺專業卻由于師資、教學設備等方面的問題而繼續短缺,如經濟管理、計算機、文秘、會計等專業幾乎校校開設;在張家界有很多外國資金投資,這樣就需要技術性質的人才能夠掌握多國語言。但是小語種專業的設置比較少不能滿足當地的人才需求;專業設置與社會需要不平衡。很多職業技術院校都是開辦一些大眾化的專業。例如中文、計算機等。但是企業中真正需要的技術性人才很少。
張家港中職教育的布局調整應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要實現中職教育的布局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有及時有效的信息傳遞和反饋機制。如張家港職教中心利用創建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的契機,專業教學生,以社會需要為依據,在專家的指導下完成教學體系的計劃進行深入的社會考察,對教學計劃進行“設計———實施———信息收集———再設計”式的滾動修訂,使之精準符合實際需求,貼近生產第一線。
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要牢固的圍繞社會經濟開發來旋轉。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要能及時的上崗。人才不僅要能掌握專業技術知識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因為現在社會專業技術人才是需要各個知識支撐的。
提升中職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區域教育資源,積極為區域內企業、社區提供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加強對在崗和待崗人員的培訓。面向企業員工、農村勞動力、退伍士兵、兄弟學校學生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這不僅是中職學校開拓辦學市場的行為,也是學校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在與企事業單位緊密聯系的基礎上,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開設各種培訓班,如下崗再就業培訓、退伍軍人上崗培訓、企業職工進修。通過職教集團的聯合,組織中西部地區學生2+1學習實習,為本地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工人。
實現區域中職教育創新發展。現在,許多中職學校已經認識到,產學合作是學校長期發展的基礎,也是專業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更是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培養企業(行業)需要的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現在的關鍵是中職學校是否擁有為企業服務的綜合能力,對企業產生產學合作的吸引力,因此學校在產學合作方面需要“提升勢能”和“造就市場”。“提升勢能”就是提高中職學校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如為企業提供優秀畢業生、為企業培訓職工、為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等,從而使企業認識到與中職學校開展產學合作是擁有了一個支持企業發展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