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營養學論文
作者:馬思遠 單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1對學生超重和肥胖情況分析
根據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的調查數據[3-7],將我國漢族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的實際情況做如下分析。
1.1學生超重檢出率分析1985~2010年,我國漢族中小學生的超重檢出率皆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城市男生超重檢出率上升幅度最大。從1985年3.22%上升到2010年的14.81%,依次高于城市女生、鄉村男生和鄉村女生。城市與鄉村相比,總體上城市男生、女生超重檢出率要高于鄉村的男生和女生,男生超重檢出率高于女生。見圖1。
1.2學生肥胖檢出率分析總體上,1985~2010年城市男生、女生,鄉村男生、女生的肥胖檢出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其中,城市男生肥胖檢出率最高,為13.33%,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10%的“安全臨界點”,依次高于城市女生、鄉村男生和鄉村女生。各年間肥胖檢出率增長幅度,男生肥胖檢出率增長幅度明顯高于女生,城市學生肥胖檢出率又明顯高于鄉村的學生。見圖2。從以上對學生的超重與肥胖情況分析來看,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且上升的幅度越來越大。總體上,學生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
2學生營養與學生體質變化關系的動態分析
2.1改革開放前學生營養與學生體質變化關系的動態分析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曲折的,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學生的營養狀況和體質健康。建國初期,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8]:1949年底,我國糧食、水產、水果分別實現人均209、0.8、2.2kg;1952年肉類人均5.9kg。由于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人口增長太快[9],再加上學生學習和社會活動負擔過重,學生營養得不到保證,學生健康堪憂[10]。到1956年,隨著國民經濟逐步恢復發展,學生的營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見圖3。1957~1976年我國生產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給剛剛起步發展的經濟致命打擊,國民經濟發展幾乎面臨崩潰的邊緣。而這段時期,1964年、1970年和1975年我國人口分別超為7、8、9億[9]。由于我國經濟狀況惡化,人口眾多,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學生缺衣少食,營養狀況嚴重不良,出現患水腫等疾病,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1976年的后兩年,經濟明顯有所好轉,人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學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8],國內生產總值,糧食、肉類、水產類和水果等產量都有很大數量的提高。與1949年相比,1978年的糧食、水產、水果人均分別多110、4.1、4.7kg;肉類比1952年人均多3.1kg。總體來看,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在曲折歷史進程中緩慢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和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但比起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農產品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正常的生活需求,營養不良現象十分普遍,學生的營養得不到保證,嚴重影響學生的體質健康。
2.2改革開放后學生營養與學生體質變化關系的動態分析
2.2.1改革開放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效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穩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主要體現在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收入水平具體體現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方面。見圖5~6。圖5~6表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到2010年的19109元,翻了55.7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到2010年的5919元,翻了44.2倍。
2.2.2改革開放后我國糧食、肉類、禽蛋產量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也反映居民對農產品消費水平方面。而糧食、肉類、禽蛋等農產品是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重要指標。圖7~9表明,與1978年相比,2010年糧食、肉類人均分別多70、50.2kg,2010年禽蛋人均比1980年多15.7kg。從1978~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以及居民農產品消費情況來看,30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短時內迅速提高,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對學生來說,在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必然使學生獲得更加充足的營養條件,導致城市男生、鄉村男生、城市女生和鄉村女生的超重與肥胖檢出率合并分別為:從1985年的3.41%、1.91%、3.39%和1.59%飆升到2010年的28.14%、18.62%、15.56%和11.81%。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
3造成學生超重與肥胖營養觀念因素分析
當肥胖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成為一種流行病并威脅人們健康時,人們關注更多是攝入營養、膳食平衡、運動減肥等方面。對我國青少年學生來說,致使肥胖成為學生日趨嚴重的流行病癥固然與學生攝入營養、膳食平衡、運動不足有關,但也有深層次的營養觀念因素。
3.1飲食環境對學生超重和肥胖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前,因為經濟困難,食品相對匱乏,很多學生都難以吃飽,食物大多以粗糧為主,蔬菜、肉食相對較少。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食品不僅逐漸充足,而且種類繁多,各種營養品、補品琳瑯滿目。經濟發展,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促進餐飲業的大發展,從各種風味小吃到名揚四海八大菜系,遍及大街小巷。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快餐行業如雨后春筍,西式的、中式的應有盡有,其中西式的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最受青少年學生的青睞。洋快餐也帶動中國飲料產業快速發展,從各種碳酸飲料到果汁,再到奶汁飲料,深受青少年學生的喜愛。
3.2家長的營養觀念對學生超重和肥胖的影響倍受艱苦歲月歷練的家長,再不愿讓孩子受一點委屈,不僅讓孩子吃飽、更要吃好。獨生子女政策所形成獨特的4-2-1家庭結構,更加劇了家長關愛孩子的營養,形成了什么好吃、什么營養價值高就讓孩子吃什么的營養觀。家長不健康的營養觀縱容了孩子多吃、貪吃的飲食習慣,致使能量在身體里堆積,最終導致孩子超重和肥胖而影響體質健康。
3.3飲食習慣對學生超重和肥胖的影響在飲食環境和家長營養觀的影響下,在一些社會因素作用下,學生形成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如偏食、厭食現象,即什么好吃就總吃什么,什么不好吃就總不吃什么。一般情況下,學生偏愛甜食、肉食、油炸燒烤食品,不愛吃各種蔬菜和粗糧。又如女生不吃晚飯和愛吃零食習慣,男生愛暴食暴飲和部分學生不吃早飯習慣等。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誘發學生機體代謝紊亂,打破學生機體能量代謝平衡而嚴重影響學生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