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作者:張向榮 單位:山東行政學院
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其《師說》一文中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韓愈看來,教師的作用和意義是有不同層次的,他首先擔當著傳承道統的使命,其次是傳授某種技能,最后是解惑釋疑。[2]由此看來,老師的尊嚴首先來自于師德,我們常常教導今天的學生要尊敬師長,也常常痛批時下的許多學生拋棄了尊師的傳統美德,以至于社會上出現了學生公然辱罵老師、揮刀砍死老師的極端事件,這是令人痛心而深思的。對此,我認為師德建設的重點應該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教書育人。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最根本的職業責任,博學扎實的專業功底固然重要,這是進入教師這一行業的基礎,正所謂“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過: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什么是大師?所謂“大師”通常指的就是某一領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認并且德高望重的人。由此看出大師是德才兼備者,正是這些大師們才成就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也才能讓社會公眾對大師級的人物如此敬重和仰慕。大學老師不僅要完成教學的過程和任務,更擔負著對學生循循善誘的感化和教導。高校是社會道德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教師道德的養成有利于凈化社會不正風氣,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風尚。
第二,熱愛學生。教師良好的道德品質,最基本的就是熱愛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關愛學生,這是每個教師應有的信念。教師的愛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對學生的熱愛和關懷是學生所期盼的,尤其是它會讓在異地求學的大學生們感受到家的溫暖,產生愉快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希望,集體對自己的信任,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師愛的潛移默化讓學生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新時期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歷史使命,保護和扶助學生也是教師職業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2008年汶川地震中涌現了那么多堅守崗位的優秀教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護學生生命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感天動地,讓世人更了解了教師職業的神圣。而與之相反的是遭到千夫所指的“范跑跑”,背棄教師職業道德,置學生于不顧,引來萬千唾罵。
第三,嚴謹治學。嚴謹治學是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方面,是調節高校教師與教育技能相互關系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對高校教師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特殊道德要求。高校教師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其科研成果甚至作為政府部門決策的重要數據和信息來源,因此,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這是高校教師區別于其他教師的顯著標志。因此,嚴謹治學是高校師德不同于其他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中,誠信是高校教師在學術科研上的道德底線,是最基本的學術道德要求。[3]
第四,為人師表。教師是教育人的人,其知識的傳授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過言傳和身教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的榜樣作用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孔子的“萬世師表”就是對教師榜樣作用的高度概括。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具有優良品質、淵博知識和豐富閱歷的人,教師的思想意識、世界觀、言行舉止甚至氣質特征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一名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和修養,從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對大學教師來說,要更多地成為學生價值的導向者。在今天這樣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化、動態化的時代,培養學生的使命感、事業心、科學的求實態度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幫助學生澄清各種價值觀念的誤區,解決他們成長中的各種困惑,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選擇能力,也是大學教師師德建設的一大重點。作為高校教師,應該如何進行道德建設和道德的提升?
(一)慎獨自律、表里如一慎獨源于人們的內心深處,有很強的自束力和自尊感。它要求人們時刻把著眼點放在靈魂深處,去尋找最隱蔽的不良意識和思想動機。所以高校師德建設重在慎獨,必須在“隱”、“恒”、“微”上下功夫。“隱”的功夫可以使教師時時處處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終保持良好的操守。“微”的功夫可以使教師時時處處都能從細微處著手,從防微杜漸做起,不放過每一個有損教師形象的缺點,“無因善小而不為,無因惡小而為之”。“恒”的功夫,可以讓教師明白慎獨不是一勞永逸的,其境界不是憑個人一時的熱情形成的,而是靠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的磨練形成的。高校教師要在長期的教書育人過程中要始終如一,堅持慎獨,以達到“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的完善境界。
(二)熱愛學生、以人為本愛是強大無比的教育力量。即“學校愛老師,老師愛學生,學生愛學校”,只有教師真正愛著自己的學生時,才能把學生完全吸引到教育過程中來,才能靈活自如的運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手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只有具備對事業的信念感、使命感、責任感,用一顆充滿愛的真心去靠近學生,走近學生,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優秀人才。
(三)愛崗敬業,開拓進取教師不能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心理來從事教育教學活動,而應該以事業為重,以學生為重的寬闊胸懷,在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實現人生價值的崇高境界,把幸福與快樂寄托于對教師職業的高度熱愛和為實現教育目標而付出的艱苦勞動創造之中。教育工作更是一個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特征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性’,沒有兩個像兩滴水那么相似的兒童。……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他能從似乎都‘差不多’的學生中,發現每一個人特有的興趣和愛好、特長和志趣,大膽地讓每一個人的才能得到發展。”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每一次備課、授課,每一次談話,每一次班級活動,都是一種新的創造,都要適合當時、當地、當事人的特點,同樣一節課,在不同的班級進行,面對不同個性的學生和不同班級的特點,應有所區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