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論文
作者:李麗 陸軍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
文革時期(1966-1976)教育受“徹底揭露學術權威”、“徹底批判學術界、教育界的資產階級反動思想”政治影響,處于教育、知識的全面懷疑期,大學英語教育更是首當其沖,被視為“培養洋奴”。其教育價值取向表征為全面的懷疑和極端的政治本位價值取向,大學英語教育處于停滯發展階段,大學英語教師發展陷入極度困境。
醞釀形成時期(1977-1985)1985年教育部印發《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理工科本科用)》,教學內容進一步明確,大學英語教學進入規范化管理階段。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首次舉行,“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主,同時注重培養語言的實踐能力,同時對聽、說、寫的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大學英語教育的“工具價值”逐步向“主體價值”回歸,教育開始兼顧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但是建國初期的不重視以及受文革影響,大學英語師資嚴重匱乏且水平很低。
初步發展時期(1986-1998)1992年,“認真貫徹十四大精神,加快改革和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教育要自覺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1996年,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公布了新題型,即短文回答問題和復合式聽寫,開始重視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改革開放促使大學英語教育的價值取向表征為“適應市場性”,大學英語教育進入了繁榮期,教師的地位顯著提升。
規模擴張時期(1999-2006)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高校擴大招生規模的決定。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學生聽說能力弱,應試教學模式單一,大學英語師資匱乏等問題凸顯。2003年,教育部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列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2004年,將180所高校列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單位;2006年,將31所院校列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范點項目學校。大學英語教育的價值取向表征為“大眾化教育”,開始重視師資培訓,進入了重要的改革實踐時期。
科學發展時期(2007-)2007年,教育部指出“要進一步推進和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推動高校建立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新模式,切實促進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的提高。加強大學英語師資培訓,造就一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骨干教師。推進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研究建立四、六級網絡考試系統。鼓勵開展雙語教學工作,鼓勵和支持留學回國人員用英語講授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的專業英語水平和能力”。《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中強調了改革過程中要建設內涵式發展教育體系,未來的大學英語教育將是在國家引導下全方位、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大學英語教育的價值取向逐步向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轉變。但是“以人為本”與“和諧發展”是現代高等教育的理想的價值取向,還需不懈努力才能實現。
大學英語教師現狀和問題
我國本科普通高等院校1000余所,其中大學英語教師有6萬余人,普遍存在年輕化、低職稱比例偏高、年齡和性別結構不平衡等問題,且隨著時間推移問題更為突出。近年來,一些高校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人事制度改革,但其激勵機制和政策,更多的是傾向于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領域,對于基礎學科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英語教師的素質就是學校高層次人才的英語素質,在推進學校國際化進程中,部分院校已逐步意識到英語教師需要進一步激勵和進一步提升能力水平,但是多年來歷史遺留問題與短期內需要進行調整之間存在強烈矛盾,操作層面面臨諸多難題。根據激勵“需求層次論”———“一定的需要往往必須特定的激勵去滿足”。對于我國高校英語教師的激勵不應僅局限于物質激勵,亦需要精神激勵、文化激勵、職業激勵、成就激勵。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突出,缺少高水平大師級的教師,缺少團隊,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英語教育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改善高校大學英語師資,應重視價值取向的建構與教師職業發展的設計,逐步構建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師資隊伍,從而在改革過程中建立大學英語教育的內涵式和可持續的發展體系。
大學英語教師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專業分類精細,課程設置強調實用性,“重科研、輕教學”,工程科學課程備受重視,人文外語學科相對邊緣化現象。這種邊緣化不僅影響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亦影響了大學英語師資隊伍的發展。大學英語教師整體上缺乏職業培訓與成長規劃。社會關于“我們花這么多年的時間和精力學習英語有什么用”的爭議和指責愈演愈烈,如何另辟蹊徑和尋求突破,實現大學英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已經迫在眉睫了。根據相關研究,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關于價值取向定位
縱觀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價值取向變遷,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總體上是曲折前進的,但是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高校作為一個個體,無法改變外部環境,但是可以借鑒歷史的經驗和錯誤,著眼未來和發展,找準發展的最佳路徑。作為學校應將國家政策、學校特色理念與教師個體發展與個性精神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專才培養模式,重視教師的人文素養培養,改變被動適應改革需要的弊端,使得大學英語教師不僅成為教育的傳承者,亦是實現所學的實踐者,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2.關于職業發展動力與社會認同
教師職業發展是教育改革和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受知識經濟和大眾化教育影響,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甚至被視為“學校與教學革新的心臟,它能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振興一個國家的教育希望。”大學英語教師在肩負者加速國際化進程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使命中,其教師職業發展不同于傳統的教師培訓,需要綜合外部社會、學校組織要求和教師主體性來建立和完善,從而達到教師個體滿意和整體師資提升的目的。高校在建立大學英語教師激勵機制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根據中國英語教師需求、價值取向、目標效價等特性,將“需要”作為重要手段,衡量不同激勵因素的效果,并進行科學的考量與選擇,根據大學英語教師的需要層次以及主導需求特征,建立系統的、長效的激勵機制。同時,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應注意因人而異、分類指導,我們確實需要“學術大師”和“教學名師”,亦非常需要團隊,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教育專家”。職業認同不是對個體認同,而是整體認同,這才是長遠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