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水利綜合論文
本文作者:楊慎驕 王和洲 樊向陽 張笑培 陳金平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
1.(略)
2.(略)
3.農業水利生態技術模式構建
為構建水利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河南省糧食核心區適應氣候變化水資源持續利用措施研究項目課題(全球環境基金贈款適應氣候變化農業開發項目),基于對河南省主要糧食核心區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進行了廣泛系統的調研與考察,對農作物生產布局、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水資源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評價,并進一步借鑒了章家恩、駱世明提出的農業生態系統五級分類指標的思想,即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包含五級子系統。對河南省糧食核心區生態水利農業技術模式(表1)分析如下:第一級為地貌形態單元指標子系統,一般包括小流域、山坡地、平原、低洼地、河流、等類型,地貌單元與地貌部位是農業生態模式發育的直接載體,它們可引起水熱條件的重組和小氣候特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農業生態系統的發育類型與方向。第二級為產業鏈結構指標子系統,有的模式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如單純的種植業,有的則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業構成,如種植—養殖模式、種—養—加模式,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業生產模式的產業結構將越來越復雜。第三級為品種組合搭配的時空結構指標子系統,包括模式的平面結構、立體結構以及模式的季節變化結構,即時間更替結構。第四級為節水灌溉技術指標子系統,包括機井地面灌模式、機井局部灌模式、機井地面灌局部灌立體模式、渠系地面灌模式、渠系局部灌模式、渠系地面灌局部灌立體模式、井渠結合地面灌模式、井渠結合局部灌模式、井渠結合地面灌局部灌立體模式。第五級指標子系統為模式的經營屬性,包括農業生產模式的經營性質與規模、經營方式、資本投入等內容,它對模式的發展也起著很主要的作用。
4.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幾種農業水利生態技術模式
4.1豫北平原立體生態農業區(Ⅰ區)
豫北平原立體生態農業區(圖1)土地類型以平原為主,農業較為發達,產業鏈結構以種植養殖加工為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主要為平面鑲嵌型、農林復合、輪作結構,經營屬性以農戶經營為主,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類型有渠道地面灌、井渠結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結合地面局部立體灌溉模式。
4.2豫西低山丘陵立體生態農業區(Ⅱ區)
豫西低山丘陵立體生態農業區(圖1)土地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農業較為發達,產業鏈結構以種植養殖為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主要為平面鑲嵌型、階梯式、復種結構,經營屬性以農戶經營為主,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類型有井渠結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結合地面局部立體灌溉模式。
4.3豫中平原復合立體生態農業區(Ⅲ區)
豫中平原復合立體生態農業區土地類型以平原為主,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相對較為發達,產業鏈結構基本形成產供銷、料工貿產業結構體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主要為平面鑲嵌型、農林復合式、復種結構,經營屬性以農場基地經營為主,市郊宜采用井渠結合地面局部立體灌溉模式、機井地面局部立體灌溉模式。
4.4豫東平原嵌合立體生態農業區(Ⅳ區)
豫東平原嵌合立體生態農業區主要涵蓋開封市、周口市、商丘市下23縣(區),產業鏈結構較為單一,以種植養殖為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主要為農林復合式、時間嵌合型結構,經營屬性以農戶農場經營為主,地下水豐富,地表水以天然降水為主,宜發展機井地面灌溉模式、機井局部灌溉模式。
4.5豫南丘陵-平原復合立體生態農業區(Ⅴ區)
豫南丘陵-平原復合立體生態農業區主要涵蓋南陽市、駐馬店市、信陽市下31縣(區),產業鏈結構較以種植養殖、種植養殖加工為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較為復雜,主要以階梯式和農林復合式、輪作型和時間嵌合型結構為主,經營屬性以農戶和基地經營為主。其中南陽盆地宜推廣渠系地面灌溉技術模式、渠系局部灌溉技術模式;豫東南平原區宜采用渠系地面灌溉技術模式、機井局部灌溉技術模式;豫南山丘節水生產區宜修建和維修改造引、蓄、提相結合的灌溉系統和工程,提高工程攔蓄地表徑流能力。對現有的輸水工程進行防滲改造,合理規劃,可有效減少輸水損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