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運動培訓論文
作者:高鵑 靳鐵霞 彭愛霞 叢麗娟 單位:東莞市東華醫院
1(略)
2方法
2.1干預方法對照組患兒在不能經口喂飼情況下給予鼻飼奶液,并做好常規護理;干預組患兒鼻飼期間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口運動訓練,觀察兩組患兒由鼻飼到完全經口喂養時間。口運動訓練方法參考李君等[5]及權戈等[6]報道的腦癱患兒口運動訓練方法,根據新生兒特點稍作改動。
2.1.1口腔感覺刺激為增加患兒口腔感覺,護士食指戴上清潔消毒的指套(可以用一次性塑料薄膜手套代替)根據患兒的體質采取適宜力度對患兒口周、雙唇、舌、牙齦、頰黏膜及咽岬部做點狀按摩,每日2次,每次2min。
2.1.2口面肌群運動訓練為增強患兒口輪匝肌、頰肌和咬肌的功能及運動協調性,護士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按摩雙側面頰肌,指尖反復按壓唇周、面頰肌;用手掌和手指自患兒口周圍向口作有節律性的堅定、溫和的觸摸;拇指和食指提拉唇周皮膚,每日2次,每次2min。
2.1.3舌肌運動訓練為增加患兒舌對食物的控制能力,防止食物過早通過口腔,導致吞咽前誤吸,護士戴上清潔的指套或薄膜手套,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患兒的舌體,進行左右、上下運動,然后松開舌體,使其恢復原位,反復進行,每次2min,每日2次;用壓舌板或食指對舌中央部位施行反復按壓,每日20次。
2.1.4吞咽能力訓練為增強患兒吞咽反射,誘發吞咽動作,提高吞咽力度,避免因吞咽反射減弱或延遲所造成的吞咽前吸入,護士洗干凈雙手,戴薄膜手套,用食指指腹碰觸舌的中部,對舌骨施行觸壓,向下壓舌4~6次,1~2次/s,停頓數秒后再重復做,每次2min,每日2次。
2.2評價方法觀察兩組患兒從出生到完全經口喂養(無吸吮吞咽功能障礙)的時間,無吸吮吞咽功能障礙評價標準為:患兒經口吃奶吸吮有力,能及時吞咽奶液,無嗆奶及吸吮時無血氧飽和度下降[4]。
2.3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AS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
3結果
對照組患兒從出生到完全經口喂養時間較干預組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吸吮吞咽功能障患兒經口運動訓練干預,可以縮短其從出生到完全經口喂養的時間,見表1。4討論為使早產兒得到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以滿足其營養需求,促進其生長發育,喂養是護理人員十分關注的問題。要為早產兒提供足夠的營養,臨床工作實踐中常采用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腸外營養的應用有效降低了早產兒病死率,但持續2周以上,由于腸道缺少食物刺激,胃腸激素分泌減少,腸黏膜絨毛變短,酶活性下降等,可導致胃腸道結構和功能喪失;且腸外營養是一種有創治療方法,價格昂貴,只能作為輔助手段[6]。早產兒吸吮能力較弱,一般需要管飼法喂養[7],由管飼過渡到經口喂養需要依靠吸吮功能的成熟,早產兒有效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36周才能成熟,在此以前喂養則可能引起誤吸或呼吸暫停,而吞咽、呼吸相協調的吸吮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達到協調[8]。口運動訓練主要是通過組成咽部和食管的各肌肉的運動鍛煉,增強這些肌肉收縮和松弛的力度,改善其同步協調性[9]。早產兒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運動,通過觸覺刺激口腔內的感覺神經纖維,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使口運動功能,特別是非營養性吮吸正常化,有助于早產兒從靜脈營養過渡到胃腸營養,縮短胃管喂養到經口喂養的時間,改善早產兒營養狀態。本研究對有吸吮吞咽功能障礙的早產兒進行口運動訓練干預,與未采取口運動訓練的吸吮吞咽功能障礙的早產兒在達到經口喂養的時間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口運動訓練對吸吮吞咽功能障礙早產兒有效,能明顯縮短有吸吮吞咽功能障礙的早產達到經口喂養的時間。有研究報道非營養性吸吮也能縮短早產兒經口喂養時間[8],但本研究受樣本量限制,暫未設立非營養性吸吮組及非營養性吸吮聯合運動訓練組,這是課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筆者將繼續收集病例,探討適用于縮短早產兒經口喂養時間的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