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環境創新論文
本文作者:張元慶 單位:化隆草原站
為改善沿黃地區生態環境,有效遏制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1999年國家計委將化隆縣列入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示范縣,先后下達了二期三年生態工程,經兩年的實施,完成了圍欄種草任務。項目區植被得到恢復,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
1項目區基本情況
化隆縣位于青海省東部,總面積為2740km2,縣境處于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帶。化隆縣天然草場面積17200hm2,草場垂直分布規律明顯,自南往北依次分布著:平原荒漠類———山地草原類———山地草甸類———山地高寒草甸類———高寒草甸類。優良牧草有6科130余種,占可食牧草總數的12.3%。牧草中以禾本科為主,其次是莎草科、雜草類、豆科牧草最少。植被蓋度為5%—20%,每公頃產草量1160kg。由于降水量少,氣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牲畜超載過牧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植被蓋度逐年下降,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黃河流經8個鄉鎮,流程151km。全縣共有大小主河道16條,全長396km,每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達9259×104m3。因地勢高,落差大,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達27×104T。
2項目實施情況
該項目經縣生態辦、省駐縣工程監理、畜牧局及其它成員單位到黑城溝、巴燕溝流域進行反復調查、論證,確定群科鎮加文山地區圍欄種草200hm2,扎巴鎮青沙山地區圍欄種草133hm2,巴燕鎮馬場山地區圍欄種草160hm2,謝家灘鄉尕加山地區圍欄種草107hm2。工程始于2001年4月,于2002年8月結束,共完成圍欄種草600hm2,投入人工27000個工日,播種紅豆草籽種6000kg,老芒麥19000kg。711型45號中碳鋼絲網片232600米,圍欄用立柱32600根(其中大立柱90根),項目共投資112萬元。項目區種草區域坡度在5度以上,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了機耕、旋耕和人工耙磨相結合方法,確保了種草質量。播種量:紅豆草為22.5kg/hm2,老芒麥為30kg/hm2。播深一般掌握在3—5cm,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安裝圍欄質量符合國家機械行業B/T711—93鍍鋅鋼絲網欄標準,網片規格為711型45號中碳鋼絲網片,立柱間隔10—15m,松緊度合適。
3項目效益分析
2002年10月,對牧草長勢情況進行了測定,按不同土地條件隨機取3個樣方,測定結果:平均株數為46株/m2,平均株高17cm,平均根深7.2cm,平均植被蓋度達54.5%。
3.1生態效益項目經實施后,植被蓋度由原來的10%提高到54%,從而涵養了草地水源,使草地的固結表土和防沖刷能力增強,年平均減少水土流失量達0.8×104T,起到了蓄水保土的效果。另外牧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起到凈化空氣、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的作用,不但很快恢復了草地植被,而且有效地維護了草地生態平衡,產生了很明顯的生態效益。
3.2經濟效益通過建立優質高產圍欄人工草地600hm2,年增鮮草199.2萬kg(以4980kg/hm2計算),增加飼養量3320個羊單位,折合人民幣66.4萬元,可以育肥羊2000只,牛220頭,這些羊每年剪兩次毛,每只3kg,每公斤8元計算,增加收入3.6萬元。每只羊250元出售,增加收入50萬元。育肥牛220頭,每頭牛按1000元計算,可增加收入22萬元。同時隨著圍欄封育時間的延長,牧草生產能力將逐年提高,經濟效益將隨之增加。
3.3社會效益項目的順利實施,有效地遏制了本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促進化隆縣區域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及今后生態環境項目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做到了示范,項目區群眾通過項目建設,不但改善了本地的生態條件,而且增加了群眾的經濟收入。加快農區天然草地植被改良和建設,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符合西部大開發戰略生態建設的決策,有利于植被恢復和生長,促進草地生態環境的治理,同時對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區舍飼圈養,實施禁牧封育,保護生態環境,增加飼草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