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經濟學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何光輝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
當前,世界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的教育又該如何呢?下面是筆者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知識經濟的特征及其對教育的要求
關于知識經濟,目前尚無統一的說法。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6年《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的定義,“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與資源經濟或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據OECD估計,其主要成員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具有如下特征:(1)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為基礎,知識、無形資產和知識型勞動者成為核心生產要素。(2)生產特征是信息化、網絡化、虛擬化、分散化、及時性、敏捷生產,廠家與用戶合作設計,用戶指導生產。(3)組織特征是學習型、緊密合作伙伴關系、并行關系、網絡結構。(4)管理以信息化、網絡化、個性化、適應性、創新性為特點。(5)成功的企業是創新、柔性、知識生產型企業。(6)產品特征是智能化、特色化、藝術化,以知識為基礎。(7)市場特征是全球化,變化塊、非終結的、網絡化、電子商務等。(8)技術特點是數字化、智能化、知識化、可識化、柔性制造等。(9)產業結構是知識型產業、高技術產業、服務業占主導地位。(10)知識型勞動者就業率高,勞動者終身學習等。
知識經濟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提出來的,發達國家今天比以住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計算機、電子和航空是所有產業中支出和就業增長最快的產業。知識經濟一方面會改善教育的條件,如,芯片技術大大提高了人類存貯知識的速度,光纖和數字化技術將大大提高知識和信息的傳播速度,虛擬現實可以創造出自然本身很少有機會產生的狀態,可以大大提高人們學習機會和效率,減少學習時間和成本等。另一方面知識經濟又會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這些要求歸納起來,不外量和質兩個方面。
從量的方面看,知識經濟提升了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期望,要求教育在量上擴大,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要。知識經濟使得知識取代了資源和簡單體力勞動力在生產力中的重要位置,成為社會生產諸要素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就要求教育擴大規模,為社會生產各部門培養數量足夠、種類齊全的人才。同時,由于科學技術在物質領域已經或即將創造足夠的財富,人類對于物質財富的需求相對減少,而對精神財富的需求卻大大增加,知識創造經濟成就,經濟成就推動和豐富知識與精神消費。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閑暇時間增多,對教育的需要增大。在知識經濟社會里,教育將成為一種產業,為社會和個人發展提供多種服務。從質的方面看,知識經濟對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的要求提高了。知識經濟是一種開放、競爭的經濟。
知識經濟需要的不是整齊劃一的行動,而是豐富多彩的創造性思想;知識經濟需要的不是知識的貯存器,而是使用知識的智慧;知識經濟需要的不是唯唯喏喏,而是高度的自主性。知識經濟社會將是一個學習的社會、競爭的社會、創造的社會。知識經濟要求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具有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創造精神、人格健全、能夠自己主宰自己的人。
二、教育的對策
“只有經過了改造的教育才能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生產進一步發展的保證”。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應作出全面的、結構性的改革。
1•調整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一個國家培養人才的總體規范,具有權威性,導向性。為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目標應改變過去只體現社會需要或只反映個人需要的做法,改變過去只重視知識,忽視能力培養,只重視智育,忽視個性養成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發展,學會生存。培養目標調整時,應從既滿足社會需要又滿足個人需要出發,制定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知識經濟要求教育不能著眼于培養少數“尖子生”,而應該著眼于提高全體學生,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作為國家公民和世界一員的素質,具體地說就是:在思想品德、個性心理方面具有愛國主義思想,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堅韌不拔的意志,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在科學文化素質方面,應重視信息處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濟是信息經濟,各種信息浩如煙海,應接不暇,如何從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利用之,這是從事各種工作,提高效益的關鍵,因而培養人才具有信息意識,學會收集、篩選、吸收、應用信息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調整培養目標時,還應注重加強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必備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知識經濟社會,商品是以精取勝,以美取勝,技術與藝術日益溶合在各類產品之中和社會環境之中,這些又要求人才兼有這方面的修養。重視美育,不僅表現在加強音樂和美術教學方面,而且應寓于各科教學之中,體現于學校的整體環境及師生員工的整體言行中。
2•提高基礎教育質量
知識經濟的競爭,主要是知識信息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民族素質的競爭。由于知識經濟產品制造模式轉向知識密集型,出現了大量知識密集性服務業。這一切都要求國民有較高的素質,而這又取決于基礎教育。因此,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基礎教育應把價值觀、道德倫理、學習能力、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注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個體離開學校繼續發展創造條件。
3•調整教育結構
調整教育結構,包括縱向層次結構和橫向專業結構、學科結構。在層次結構方面,重視加強基礎教育,并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要在注意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同時,應適當擴大規模,滿足人們接受高學歷教育的需要。在橫向結構方面,應重視科技開發人才、管理人才的培養。在學科結構方面,注意文理交叉,學科滲透,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或通才基礎上的專才。為此,大學應打破學科的界限,實行跨學科和多學科的教育,促進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的結合,加強基礎課,設置綜合化課程。
4•進行課程改革
教育培養目標是通過課程來實現的。為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調整培養目標,相應地就要進行課程改革。加強德育課程。開發中小學德育課程,提高學校德育實效,在學科教育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個性心理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感、世界胸懷。注意吸收最新科技成就和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課程改革中,要有選擇地吸收最新科學技術成就和外國文化中有意義的內容,要加強體現本國文化傳統的課程,如文學、歷史等,并使這兩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科學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及早開始科學教育,在科學教育中,除傳授與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科學知識外,要注意科學方法論教育,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中小學教育中,還應加強職業技術教育,開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經濟和職業意識。改善外語教學和計算機教學。外語與計算機是兩種重要的工具。學校應改善外語教學和計算機教學,培養學生運用外語和計算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