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低碳經濟拓展論文
本文作者:呂實 曹海英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管理系
1低碳經濟的興起
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未遭污染的土地———我們都承認這些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但是,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又該為之付出什么呢?1992年一篇《增長的極限》文章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如果目前世界人口增長、工業化、污染、食品問題以及資源枯竭等趨勢繼續保持不變,那么這個星球將在下個百年面臨增長的極限。國際社會開始并逐步認識并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日益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二氧化碳的減排問題首當其沖。而化石能源的日益減少則要求人類必須轉換依賴碳能源而發展起來的經濟體系,需要找到新的替代能源,需要發展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在此現實背景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低碳經濟的出現,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一條新路。
2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其內涵是:第一,低碳經濟是相對于高碳經濟而言的,包括碳能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第二,低碳經濟是相對于新能源而言的,礦物燃料逐漸被替代能源如太陽能和核能所取代,并通過植樹造林創造新的能源方式,最大程度減少二氧化碳的累積和排放,實現經濟的低碳和無碳發展;第三,低碳經濟是相對于人為碳量排放而言的,節能減排的意識、觀念的改進,政策的宣傳等方式減少碳量排放,釋放環境壓力,實現低碳生存,減少氣候災難,實現人類在地球上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綜上所述,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3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新機遇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目前,中國已經確立了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同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在客觀上為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我國先后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以及《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等文件。這些文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不僅從理論的闡述、觀念的創新、政策的導向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而且不斷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推進技術創新,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上又提出并不斷改進新的模式和建議?!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又提出了基本要求———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十二個五年規劃又一次發展低碳經濟提高到了一個戰略高度?!督ㄗh》同時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也就意味著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經濟的清潔發展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4生態視角下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考
低碳經濟是一個技術經濟問題,但由于世界各國發展不均衡,目前已演變為政治問題。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全民努力,從身邊做起,例如節約用電,合理用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
4.1遵循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發展低碳經濟,應遵循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而不是從人的根本利益出發,把自然當作索取的對象,一切以人類為中心,為人的利益服務,認為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才具有內在價值,而自然和其它存在物不具有內在價值只具有工具價值。我們應該從傳統的價值論出發,肯定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承擔起人類對維護和促進具有內在價值的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的義務,這是人類所負有的客觀的義務。正如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舉行的會議所強調的目標一樣,世界都在為保護環境而竭盡全力。
4.2繼續推進費改稅,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征環境保護稅。目前我國只有排污費,但由于排污費征收標準過低,還不到治污投入的20%,導致環境資源的廉價使用,環境持續惡化,開征環境稅無疑能極大地緩解我國面臨的嚴峻環境壓力。環境稅除了能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外,完善環境稅對中國的稅制建設還是非常有好處的。開征環境稅也能改善財政狀況,增加財政收入,為節能減排、環境的治理創造更有力的條件。完善資源稅、消費稅、車船稅等其他與環境相關的稅種。盡快開征獨立環境稅,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廢水排放都納入環境稅稅目。例如二氧化碳來源于含碳原料的燃燒,可以對含碳原料征收“碳稅”。含碳多的原料(如煤)要比含碳少的原料(如天然氣)負擔更重的稅。經濟學家計算出有效率碳稅的取值范圍是每噸5至10美元,然后逐步增加。即便在較高水平上征稅,也只能使電力收費提高2%,這種水平的碳稅仍會導致相當的氣候變化。應主張征收更高的碳稅(每噸100美元)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更大的影響,以防止未來氣候的嚴重變化。繼續擴大環境稅征收范圍。結合稅制改革情況,進行整體優化,構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環境稅制。
4.3積極鼓勵技術創新,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與應用。未來低碳技術將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標志———誰掌握了先進的低碳技術,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低碳技術”,因此,發展低碳技術成為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很多無碳、低碳能源技術都很有前景,都有各自的應用范圍和優勢,但將來哪一種能夠成為主流技術,關鍵看誰能夠率先突破。因此,國家應高度重視低碳技術的戰略意義,確定重點研究技術領域。從當前中國國內外低碳技術現狀來看,短期內,中國應該大力發展節能與能效提高技術,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清潔、高效開發和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從中長期看,中國的主要技術研究領域應當包括:主要行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生物與工程固碳技術,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能源裝備根據《哥本哈根一致》所提出的削減目標造技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不僅要大力發展先進低碳技術,更要注重科技創新和低碳技術在其他行業中的應用,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低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