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特殊教育論文
作者:孫曉蕾 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特殊教育學校
對于特殊教育來說,小學語文教學尤其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正常教學方式中,由于“灌輸式”教學忽略了學生能力的訓練,故在特殊教育中是極不可取的。因此,特殊教育就得結合學生的特殊性,采取有特色的教育方式。
一、注重基礎,培養悟性
眾所周知,由于語言的形成和發展相對較遲緩,聾生思維發展速度也比較緩慢,并較長時間停留在形象思維階段。因此,他們的思維特點表現出更大的具體形象性。有學者指出,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他們真正的抽象思維的形成比較緩慢,一般要到高年級(15~16歲)以后,他們思維中抽象成分才居主要地位。
閱讀教學是寫作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使學生通過對字、詞、句、篇的理解,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樣選擇、組織材料,怎樣確定中心,怎樣寫出通順的語句等。使學生能靈活運用閱讀教學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寫文章能得心應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督促學生預習,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并抄下自己最喜歡的詞、句、段。對于學生的反饋,其效果如何,教師必須認真進行檢查。當然,評比也是必需的,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評比的同時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從中感受到朗讀的旋律。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常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注意摘錄名言警句、優美句段、自然科學知識等,寫出文章的要點或故事梗概,寫出對事物的看法或由此而產生的聯想,評價文中的人物和事物的美和丑、善和惡、真和偽,在閱讀中受到某種啟發,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寫周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重視學習文章的結構,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模式。同時,要啟發學生抓住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搜集、整理寫作材料和方法。
二、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要使學生學有所得,教師就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評價機制,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不歧視差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突破墨守成規的牢籠,敢于向權威挑戰,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習慣。我在執教《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對愚公持既褒揚又批判的態度,即褒揚他氣壯山河的氣概和那種選定了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種目標而堅韌不拔、奮斗終生的精神,又批判他確定目標的不科學性:為什么不可以把家從兩座山里搬出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展開討論。如果有學生提出:搬走兩座大山,必然要砍掉山上的樹木,破壞不少農田,從而破壞生態環境,有關部門應給予相應的處罰,那么,學生的思維就實現更大的突破了。
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生活體驗和知識面的寬窄,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什么?幼兒園小朋友可能說是太陽、碗、車輪等,這說明他們已展開了想象;小學生可能說是“零”、句號;中學生可能會說這是任何事物的起點,或是任何事物的終點。經過引導,學生想象在這個起點和終點之間,其過程是空白的,我們可以在這個空白處寫出人生最壯麗的詩篇,可以畫出最美的圖畫。這樣,通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為未來的發展樹立自信心。
三、注重教學創新藝術
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特殊教育。在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除了采用有特色的教育手段外,在理解教材、處理教材、融合課標的過程中,更需要教師具有悟性和靈氣,從而提高創新藝術。在特殊學校教師素質的各項指標中,教育教學藝術更為重要。如果教師的教育教學機智、靈活應變能力以及教育過程中表現出的悟性與靈氣更為鮮明,則會取得圓滿的效果。
教師面對需要特殊關照的學生,若能進行適當的點撥,學生便會豁然開朗。這樣,課才能上得風趣幽默、生動活潑,并在一定的教學氛圍中,促使教師的靈感迭出,表現出一種出人意料的教學機智和令人叫絕的應變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與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式的教育和引導。所謂悟性和靈氣,其實就是一種智慧與見識,是一種領悟甚至頓悟的能力,一種靈活而敏捷的思維能力,一種洞察事物、分析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一種隨機而至、即興而作的應變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絕非一日之功,亦非靠某一門專業知識的增長就能輕易獲得。它來自各方面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人生經驗的聚變,是一種“綜合實力”。如果沒有悟性,則不能融會貫通。教育教學實踐豐富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沒有靈氣,不會點石成金、舉一反三,不會將豐富的實踐總結成經驗上升到理論,那么實踐終歸不過是在原地踏步。因此,要讓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時時綻放出有靈氣的花朵,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重視自己知識、經驗的積累,修煉自己的“底氣”,這樣才會使我們擁有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土壤上,才會時時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收獲。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創新,特殊教育更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