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特殊教育論文
作者:張艷 楊善濤 單位:南漳縣聾啞學校 南漳縣長坪鎮長坪完全小學
一、襄陽地區特殊教育師資共享存在的問題
1.公辦特校教師數量不足。襄陽地區有老河口、棗陽、宜城、谷城、南漳、市區等6所公辦特校,除去行政、工勤人員以及代課教師等人外,專任教師不足200人,相對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來計算,比例明顯偏低。語文、數學學科教師偏多,專業的美術、律動、勞技教師明顯偏少,術科課程的教學基本由主干課程教師兼任。總之,腦癱、自閉癥兒童教育的師資短缺,已經不能滿足這些兒童的入學需要。
2.特教教師素質之間存在差距。特校自成立以來,師資來源分為三種:一是特殊師范教育專業畢業;二是普通學校教師經過特殊教育崗前培訓,持證上崗;三是普通學校直接調入特校或是聘請代課教師,三者的比例為6∶3∶1。來源不同,教師之間的特殊教育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也明顯不同。學校條件的不同,導致教學能力與教師的專業化、職業化程度也不同。總體來說,市區的特校教師特殊教學能力與經驗較為豐富。
3.特教教師類型單一。分析襄陽地區特校教師的學科結構,90%以上的教師從事的是傳統的盲、聾、弱智兒童的教育,課程分布上是基礎文化課教師。但特殊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除了基礎文化課教育之外,還應包括康復教育和勞動職業技術教育兩個部分[1]。在現有的200名特殊教育教師中,康復教育的教師不足30人,勞動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師不足20人。教師類型的單一,從某種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殘疾學生自食其力的培訓目標的實現。
4.教師缺乏相互交流的平臺。因缺乏專業的教研員的引導,特殊學校之間交流較少,加之地域的限制,學校分布廣,其教研活動的開展便不如普通學校的學區之間那樣密切,導致教師之間的學術、教研、經驗交流流于形式,往往是一年才相互交流一次,并且交流活動缺乏實效。
二、襄陽地區特殊教育師資共享的對策與措施
1.公開招考,壯大特教教師隊伍。襄陽地區殘疾兒童隨班就讀的教師普遍缺乏。因專業教師的缺乏,導致大量的殘疾兒童隨班混讀,沒有接受到適合于自身身心發展的教育。于此,襄陽地區特校教師的招考,應該納入省級統一的教師招考計劃,讓特殊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報考特校和普通學校教師,一方面滿足特校教師的需要,另一方面特殊師范院校的畢業生進入普通學校,有利于對殘疾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普特融合”教育,促進殘疾學生正常回歸社會群體[2]。
2.建立網絡,實現教師交流的現代化。以襄陽市聾啞學校為龍頭,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組建特教科研網絡,讓6所特校的教師均加入QQ群中。依據各地特校的辦學特色,由6所特校的業務校長分別擬定學期教研課題,6所特校輪流主持,通過視頻對話、網絡聊天室、經驗分享、專家現場點評等方式,分類開展專題活動,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以此擴大特教教師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專業教學經驗,促進其專業化成長。
3.崗位置換,開展特教教師校際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環境,開展特校之間的校際交流十分必要[3]。每學期進行教師的崗位互換,即在襄陽市區的特校選派1-2名語文、數學、康復學科教師前往南漳、保康、谷城等地,與當地特校同年級的學科教師進行互換,時間為1學期或一年,帶動山區特校課程的教學和改革;選派到市區特校的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與特殊教育技術,促進自身的業務素質不斷提高。
4.政策支持,實現特校教師聘任制度。針對特殊教育師資數量不足、類型單一的問題,必須打破學科界限,可以采取聘任、資格準入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補充。一方面要鼓勵有條件、有需要的特校積極申報、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康復學科教師,另一方面要針對現有的特校教育教學需求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吸引有資質的職業技術教師、康復教師進入特校工作。同時,還應通過精神褒獎、薪酬激勵、承諾給予學習和培訓機會等措施[4],鼓勵特殊師范、心理、醫學類專業的畢業生進入特校工作,實現特校教師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