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旅游觀光論文
本文作者:倪川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林學院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因此在我國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1]。農業生態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利用農業生產與農業景觀作為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提供特色服務,充分體驗現代農業的新型旅游產業。農業生態園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主要載體,不僅受到了眾多旅游者的喜愛,也具備了巨大的研究價值。在我國,觀光農業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形式為觀光農場,后來又逐漸衍生出農家樂,度假村等多種形式。通過多年來不斷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復合式觀光農業生態園,并成為了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觀光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而且能夠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農業生態園作為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結合的產物,是以生態農業生產為基礎,集旅游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筆者以福鼎秦嶼鎮冷城村農業生態規劃為研究實例,對如何因地制宜的規劃農業生態園進行初步探討。
1項目區概況
冷城村坐落在國家級風景區太姥山東麓妙帽峰下,距福鼎市秦嶼鎮西北方約8km,沙呂線旁。冷城村南、西、北3面為山,成懷抱之勢,東面為東海,風景秀麗,自然環境優美。西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姥山,南距福州200km,北接溫州100km,距福寧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6km,離已投入使用的溫福鐵路太姥山火車站5km,交通十分便捷。項目基地總體規劃面積約為166.7hm2。冷城村現有經濟的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由于近年來太姥山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三產業以配套太姥山旅游產業成為了秦嶼鎮經濟尋找新增長點的一種重要手段。冷城村不僅擁有絕佳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自然景觀,還保留著唐代的靈峰古寺、宋代朱熹講學的石湖書院,以及明代的抗倭古城墻遺址等著名的人文景觀。筆者依據鎮政府發展規劃,利用冷城村當地獨有的旅游資源優勢與旅游依托優勢,對冷城村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劃。除此之外,項目地由村政府負責協調,對田地與居民地進行整改,使冷城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經濟轉變;使農村大量的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發展當地旅游經濟,實現當地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設計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
園區的規劃建設都應建立在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持自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按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理念,選擇優良物種,合理使用土地,科學安排生產,適量施用農藥、化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生態循環與經濟流通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維護旅游區的生態平衡[3]。
2.2體現生態理念原則
觀光農業生態園重點在于體現生態理念,傳達生態思想。在冷城農業生態園的規劃中,生態的內涵從4個方面得以體現。
2.2.1自然式設計自然式設計是相對于人工化設計而提出的理念,通過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格局為出發點進行利用與保護,避免摻雜過多的人工化元素。在設計中,利用植物群落的布局以及地形與水體的處理,表現出自然的形式。對原有的自然環境所表現出的景觀片段按照生態學的原理進行取舍,突出生態美學。
2.2.2鄉土化設計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并尊重當地的立地條件以及環境中的植被種類和自然史,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創造適合當地的景觀特色,創造出保護生態最為有利的景觀模式。
2.2.3保護性設計通過對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因子進行科學的分析,結合生態學規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使設計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同時維持并保護良好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中應針對不同的對象,通過分析其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與價值的大小,進行分類與評價,按照價值等級體系,再進行土地利用模式的劃分,實現生態保護作用[4]。
2.2.4恢復性設計許多農林類用地由于人類的過度利用而成為污染嚴重的廢棄地。在規劃過程中,應用生態學原理與科技手段,修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利用創造園林空間,使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重新恢復平衡[5]。
2.3生產結合觀光原則
經濟生產是園區最基本的功能,而在滿足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觀光項目,是挖掘農業生產副價值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規范的農業生產布局,利用農業生產所獨有的景觀效果,鼓勵游客參與,結合道路的開辟和周邊環境的綠化美化,使游客獲取生態性與農業性的審美,增強旅游活動的觀賞性與趣味性,倡導休閑觀光農業的理念[6]。
2.4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規劃必需體現科普教育的原則,以便游客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應充分體現園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修復生境的功能,普及生態文化。使得冷城村旅游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傳遞生態知識。
3總體規劃
設計總體上把握了冷城村當地的農業生產現狀與土地利用情況,在不破壞現在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布局,目的在于實現生態農業景觀化[7]。并結合當地環境本身的優勢———深厚的人文氣息底韻,意在實現現代生態農業旅游和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
3.1功能分區
規劃了6大功能區:迎賓服務區、歷史文化區、生態農業區、文化教育區、娛樂休閑區、觀景休息區。
3.2景觀規劃
3.2.1交通組織規劃園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農業區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農業生態觀光園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干道寬約12~16m,用于汽車通行和游人集散;次干道寬為8~10m,連接到各建筑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5~2m。規劃道路以道路分割區域主題為出發點,以道路為邊界,道路內部所筐定的區域進行農業規劃,實現各個生態模式的并存。
3.2.2植物景觀配置植物配置原則為力求接近自然,遵循生態學原理,合理配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四季植物的不同景觀,形成植物品種多樣、層次豐富、季相特征鮮明的綠化景觀效果[8]。①根據植物生態位進行搭配: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體種植,以及從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穩定的生態結構和生態系列景觀。②從季相上進行合理搭配:每一個季節都有幾個品種的觀賞植物形成整個園區的主格調,成為吸引人氣的觀賞亮點。③根據園林美學進行搭配:依據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進行配置,同時合理配置落葉和常綠植物,遠景和近景,個別突出和整體協調,給人們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④植物品種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注重植物的多樣性。充分利用苗圃原有長勢較好的苗木及宅旁樹木,以原有紅豆杉、白茶等為基調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