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文學論文
作者:張強強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閱讀是現代人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一項社會文化技能,尤其是對脫離了目的語環境而學習英語的中國學生更為關鍵,但是目前盡管教師和學生對閱讀能力的培養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效果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教學觀念陳舊、方法單調,最主要的是只把閱讀理解當成語言文字理解,而忽視了吸取最新的閱讀研究成果,拓展閱讀教學思路。因而探討閱讀本身的規律,反思閱讀教學實踐,對提高閱讀教學的自覺性無疑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傳統的閱讀模式與教學實踐
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將閱讀視為自下而上的機械解碼過程,只要能讀懂字詞句就能把握篇章,于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擴大詞匯量分析語法,也就是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反復操練,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就體現為語法翻譯法。古德曼等人提出,閱讀并非被動的解碼過程,而是一種“猜測——證實”的過程。他認為:讀者在閱讀之前利用已知知識對將要閱讀的材料進行先前預料,然后通過挑選文章中一些語言線索來證實或否定自己的先前預料。因此閱讀開始于讀者而非讀物本身,在這種閱讀理論的指導下,教學強調讀者,注重背景知識,鼓勵學生對所讀材料進行大膽預測。
后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語言知識的欠缺成了影響英語閱讀能力的主要障礙。在此背景下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提出了交互閱讀理論:閱讀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過程。即閱讀時,人腦一方面對閱讀材料進行音法、詞法、句法、語義掃描最終達到理解;同時另一方面,讀者利用背景知識對閱讀材料提出假設。如果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信息處理吻合,就產生正確理解;反之就對假設進行修改直至兩種信息相吻合(劉曉玲,1994)。特別是圖示理論,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閱讀的基本過程,提出人們的圖示分內容圖示和結構圖示,那么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提供給學生與閱讀材料相關的足夠的背景知識,并熟悉不同文體的一般范式,引導和促使他們完成預期理解的目的。
可見閱讀理論從重視文本到重視讀者,再到文本和讀者并重,閱讀教學也從強調語言知識,到世界知識,再到語言知識與世界知識同行。可是閱讀教學實踐卻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始終以閱讀文章并完成課后練習題為導向,以教師為中心,集中訓練學生的語言知識,閱讀策略,答題技巧,而忽視了真正的閱讀過程,以短期的閱讀行為訓練替代了長期的閱讀習慣培養和閱讀能力提高。因此,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有必要介紹交易閱讀模式并將其運用在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課堂上。
二、高中英語閱讀課上引進文學材料的必要性
國外學者Collie&Slater(1987)在《文學在語言課堂》一書中指出:“其中主要的一條理由就是文學提供了大量的各種不同類型的書面材料,這些材料的重要性在于它們是談論人類的基本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暫的……一部文學作品可以超越時間和文化同另一國家或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直接交談。”可見,通過英語文學閱讀學生能夠全方位地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劉安海先生在他的《文學理論》一書中也談到中學英語文學閱讀的多功能性。他歸納了三大主要功能:1)認識功能,幫助中學生了解歷史與現實、社會與人生、文化與心理,擴展人們的自然和人文知識,豐富人們的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2)娛樂功能,使中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得到娛樂消遣和休息。3)補償功能,使讀者神游于廣闊無限、精彩紛呈的藝術世界,使學生在精神上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可見,高中閱讀課堂引進英美文學作品,不光能提高閱讀材料的真實性,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有利于改變傳統閱讀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的不利局面,啟發學生的智慧,體現閱讀的魅力、教育的靈性。可是要很好地發揮這些效果還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理論指導。
三、交易閱讀模式及其對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的啟示
70年代末,羅森布拉特提出了交易閱讀理論,他強調閱讀是特定讀者在特定環境下對特定文本的特殊體驗。閱讀不是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而是讀者、文本、環境三者的交易過程。讀者與文本就像河流與河床一樣,相互作用、相互塑形,于是在整個閱讀過程中,讀者并非原來的讀者,文本也非作者的文本,閱讀變成了讀者的體驗(live-throughexperience),變成了讀者在特定環境下的反應(response)。因此任何文學文本對于每個讀者都是有差別的,甚至這種差異性存在于同一讀者的不同閱讀過程中。可見,交易閱讀模式強調課堂環境的重要性,強調讀者的閱讀過程、閱讀體驗,對我們閱讀教學具有很大的啟示。基于上述交易閱讀模式的特點,筆者提出在此模式下的教學實踐活動應注意如下問題:
1.交易閱讀理論認為文本的詩性來源于讀者,來自于讀者的閱讀過程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每個讀者對于同一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所以在文學閱讀課堂上就不能以教師為中心,小心翼翼地引導學生最終得出權威預見的結論。相反,應該承認每個讀者每次閱讀的特性,接受差異,鼓勵學生展開有意義的討論。
2.交易閱讀模式強調讀者的閱讀體驗,關注讀者的第一反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正視并不斷修正自己的反應。這些反應也就是學生的主觀感受,包括閱讀時的情感、聯想、記憶、想象及觀點,正是這些因素構成了個人對于文本意義的理解。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也指出教學活動只是一種旨在影響學習者內部心理過程的外部刺激,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激發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課堂的主宰者。
3.交易閱讀模式重視閱讀環境的作用,那么閱讀教學就需要合作性的課堂氛圍。因為不同讀者對同一文本的體驗,反應不同,文學課堂就必須是合作式的討論而不是競爭性的辯論,且討論的目的不在于輸贏對錯,而只是要解釋和完善自己的體驗、反省自己的反應。為此,文學教學要營造和諧寬松的氛圍,課堂活動能夠讓學生自由改變觀點,深化理解,而絕不是追求勝利。交易閱讀理論鼓勵不同讀者不同體驗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反省,而這種討論和反省必定讓讀者更了解自己,了解文本,了解一起討論的其他同學,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傳統閱讀模式要求的文字閱讀能力,語言識別能力,文本推斷能力,更強調對于自己的深刻反思和對于社會的敏銳觀察力。結語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文本的意義也不是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的,而是在作者與作品,閱讀環境交易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強化學生的語言知識、閱讀策略、答題技巧,更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開展適當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人文素養,并養成持久有效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