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鑒賞論文
作者:吳巖 單位: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
一、藝術鑒賞時二次創作的普遍性
始于20世紀的“接受美學”認為:“整個藝術活動包括作者、作品和讀者三方面。藝術家(作者)是‘生產’的一方,藝術作品是‘產品’,讀者是‘接受’的一方,也包括對作品的批評。作品的產生只是藝術活動的最初階段,作品的潛能和價值只有在讀者的接受活動中提高到一個突出的地位。”[1]因而,要完成一次完整的藝術鑒賞過程,讀者在鑒賞藝術作品時的“接受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環節是讀者對作品的審美過程,是讀者心理上對作品的二次創作活動。這一活動普遍存在于藝術鑒賞過程中。俗話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的就是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見解。這種見解,實際上摻雜著許多主觀因素。尤其對藝術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這種不同感受,是審美過程的必然結果。因為,審美是主觀意識對客觀現象的感受,每個個體在藝術品的審美過程中都會通過主觀意識進行二次創作,不同的感受就是二次創作的不同結果。
一曲梁祝,由空間流入心靈,百人心頭有百個江南,千人腦海有千對情侶;兩截《富春山居圖》,歷人間滄桑分列兩岸故宮,政治家感受到的是民族興衰,商人觀察到的是商機價值,老百姓鑒賞的是秀麗山水,藝術家體會到的是恬淡意境,大師領悟到的是東方宇宙觀的展現。金風秋菊入畫來,黃巢吟誦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黛玉問到“孤標傲世揩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同樣是借物寓意,意境十分懸殊。藝術主于美,藝術鑒賞的本質是審美活動。面對各種藝術形式,人們通過感官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同,經過大腦組合、加工、再生成的審美感受和理解不同;鑒賞者本身的知識素養不同,鑒賞眼光和境界不同,“接受活動”的結果不同。可見,二次創作受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研究藝術鑒賞的二次創作,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詳細探討,才可以更清晰揭示審美過程中審美者的心理活動過程和結果。
二、書法藝術鑒賞二次創作特殊性
書法藝術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是視覺藝術的一種。和其它藝術形式一樣,讀者在鑒賞時,也會在審美過程中形成二次創作。但是由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鑒賞者審美活動的二次創作有其特殊性,也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方面的制約和影響。試給予詳細分析:
(一)書法藝術鑒賞二次創作的客觀特殊性
1.書法作品鑒賞時間的延展性和空間擴展性不同的藝術形式決定了鑒賞者鑒賞時不同的行為方式。例如,音樂和舞臺劇是實時展現的藝術形式,每一節藝術元素留給鑒賞者的時間都是瞬態的,延展性為零,只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才可以在時間軸上重現。建筑是空間展示的藝術,每一個建筑作品都有它的空間坐標,作品位移的可能性為零,也只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在空間轉移重現。因而,這類藝術作品鑒賞時的二次創作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書法作品不同。一件作品在手,可以反復觀賞,仔細揣摩,鑒賞時間可以延展;遠觀其章法如俯視森林,細品其結構筆劃如親近葉瓣花朵,鑒賞空間可以擴展。這一特征,決定了書法藝術鑒賞時二次創作具有先天時空延展優勢。
2.漢字象形特征帶來的建筑結構美漢字發端于生活的形象再現,先天具有象形特征。每個字在會義的同時都會觸發人產生形象聯想,不同字的組合也會給人不同的心理和感情感受。《聊齋志異司文郎》一篇,講述了一個盲僧可以用鼻子聞出文章優劣的故事,此為傳奇。但是,用眼睛去感受,卻能感覺到文章的美和不美。這里的感受,不是閱讀,而是把一篇文章當做畫面,眼睛不聚焦而獲取圖形的感受。這種體驗下,優美的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美的感受最強;歷代大家大師的散文次之;而官樣八股文則會給人以枯躁的感受。這種感受的誘因很復雜,既有文章內容的朦朧信息傳遞會引起心理變化;也因為詩詞有嚴格的句式結構,印刷排版后具有建筑藝術的形式美感;還因為美好的詩詞總是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而描述景和情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個個象形的藝術畫面,由此組合,形成總體畫面后蘊含著美的基因。多種因素,使感受者美感頓生。請感受杜甫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不用閱讀,宏觀感受,眼前花鳥生動。再感受馬致遠的元曲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眼睛瞟過,頓時荒寒凄涼,秋風蕭蕭。因而,漢字的象形特征使書法作品由具備畫面感的藝術元素組成,鑒賞中二次創作時在腦海里容易形成情景聯想。
3.書體多樣性帶來的豐富線條我國書法的歷史,典型地體現了中國藝術史的演進脈絡。同一個字,篆隸行草,書體不同,線條變化豐富,形成了不同結構藝術單元的組合,為鑒賞者的想象提供了無限空間,也為鑒賞者二次創作提供了各種可能。曉風殘紅中,這位寫來,魏碑古意,意如金戈鐵馬;那位揮毫,行書太極,宛若廣袖輕舒。不同的書體,不同的心境,創作出不同的空間曲線,留給觀賞者不同的感受。二次創作油然而生。
4.章法布局蘊含的畫面特征書法作品的章法,整體謀篇布局,是藝術家藝術修養的真實體現。對于受過一般美學教育的書法創作者,或許可以輕易地掌握均衡、對稱、比例、旋律等西方美學的基本原理,并在作品中加以運用。對于深悟中華文化精髓的大師而言,作品章法揉和筆墨形成的空靈、充實,飛動、寧靜,含蓄、妙得,淡若芙蓉出水、繁至錯彩鏤金都會成為鑒賞者豐富的靈感觸發點。而整篇墨跡跌宕起伏形成的音樂旋律和節奏,都使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藝術體驗,形成不同的二次創作結果。自古以來,國人講究書畫同體。不僅因為筆法的通用,也因為書法作品的畫面感。而章法的講究和經營,更增強了書法作品畫面感的豐富和層次,以至于蘊含音樂節奏、建筑空間美。因而,書法作品講究的章法,也是促使鑒賞者可以豐富二次創作的客觀因素。
(二)書法藝術鑒賞者二次創作的主觀因素
1.書法藝術常識的作用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書法藝術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了數不清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長期的藝術實踐也一直伴隨書法理論的探索和創新。一般而言,書法理論有探討創作技巧的體系、有探討創作依據的體系、也有探討鑒賞理論的體系。書法理論在促進書法創作的同時,也培育了大量諳熟書法規律的受眾。文化的傳承,教育的接力,養成了中華民族喜歡書法、懂得書法的文化基因。不論田野農人還是廳堂士子,皆能談書論道:或評價字體的間架結構、形象美技巧;或探討作者創作依據———師法自然或有感而發;或品味作品的氣韻生動或神采飛揚。每個人對于書法理論和書法常識掌握的深淺多寡不同,觀賞作品的出發點不同,由此得出的主觀感受、情景聯想和評價結論不同。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唯有書法作品,審美的差異會非常大,也意味著,鑒賞者二次創作的結果紛繁復雜。其實,評價一件作品或一個書法家的水平,也是讀者大眾鑒賞作品后二次創作得出的文字簡約概括。受不同理論指導,結果是不一樣的。大約在東晉晚期至后期的近百年間,王獻之創造了一種新的有活力的風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王獻之的聲望幾乎到了獨尊的地步……。此后唐太宗批評王獻之“字勢疏瘦”,“筆蹤拘束”,并稱過去對他的贊揚是“譽過其實”,而認為王羲之的字是“盡善盡美”。[2]在此,唐太宗是依據書法創作技巧理論品評王獻之的字。后來,人們公認王羲之為書圣,主要評價是針對《蘭亭序》而言,從“韻高千古”到“翩若驚鴻,矯若游龍”,[3]依據的是鑒賞理論,注重的是氣韻和神采。因而,不同鑒賞者掌握和領會的書法常識不同,鑒賞作品時在腦海里產生的體驗就不一樣,由此得出的感悟就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鑒賞者書法常識的不同積累造就了鑒賞者二次創作的不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