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理論論文
作者:林啟泉 單位:龍巖學院藝術系
一、工筆畫寫意性的解讀
從工筆畫繪畫樣式的出現開始,寫意性就一直隱性存在于工筆畫創作中。工筆畫的寫意性不是水墨畫的技法概念,更不是游戲筆墨的繪畫表現,它要求的是認真思考,充分抒寫,力求充實和完美,是在創作中對形象的描繪過程中體現意境的追求和創造,既有對客觀物體形態特征的表現,又有畫家自我的主觀意識和情感世界的抒發,體現對于人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的自由表達,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一種精神,不能局限于簡單的技法或程式。“寫”就是表現、抒情,是對一種民族精神詮釋和再生,也是對民族文化意識的傳承和表達,是繪畫創作的過程。“意”包括意境、意氣、意蘊、意味、精神內涵、情感境界等諸多因素,是畫家對現實生活和生命與存在的真實感悟,是畫家在畫中感情的傾注,使畫面形成一種情景交融而富有感染力的,能讓觀者在領會之余加以想象和發揮的,引人回味,觸人情懷,勾起思緒的東西,是中國繪畫藝術長期堅持的審美傾向和創作方式。
元以前中國畫史,工筆畫是主流畫體,從遺留下來的作品和不斷完善的藝術理論中,領略到工筆畫寫意性的自覺特征。唐宋作為工筆畫發展的高峰期,當時的作品都是以傳承嚴密,法度嚴謹,造型設色工整細致而又有充分表意的特點流傳于世。當時畫家以崇神尚意作為造型原則,主張“意存筆先,畫盡意在”,[1]78強調了意的重要性,把意的傳達作為審美主流,有“工筆意寫”的說法。宋元以后“寫意”成為書寫主觀意興和自然率真的代名詞,文人畫的強勢興起,審美傾向出現重大變化。明清以后,工筆畫形式技法相對僵化,缺少繪畫性,意寫成分少,工筆畫的意寫性淡出人們的視線。雖然宋元時期發展起來的水墨寫意在中國畫的發展史上占據了上千年的歷史主流,但它們的繪畫理論很多都是從傳統工筆畫延伸演變過來的,當然,寫意理論也為工筆畫寫意性提供更多語境,為工筆畫的發展產生新的推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工筆畫空前發展。
中西文化的彼此碰撞、相互吸收借鑒。當今工筆畫家在挖掘傳統資源和吸收其他畫種之長取得了豐碩成果,技法的不斷開拓和不斷豐富,新材料和肌理被不斷發現應用,增加了工筆畫的表現方式及可讀性,使中國工筆畫獲得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豐富、活躍、復雜而又有利的發展機遇,呈現了形式多樣、風格繁多的局面,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視覺盛宴,審美需求也更貼近普通大眾了。然而,在這西學東漸過程中,特別是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在中國工筆畫壇上因求變、求新、求快的態勢,各種時弊紛至沓來。工筆畫家在確立現代意蘊的藝術風格時往往只注重肌理的發現和制作效果而忽視了工筆畫的“寫意性”這一固有的傳統審美因素,導致作品呈現的是內容空洞、形式浮夸,對現實社會的人文關懷、精神內涵及情感表達方面遠遠不夠,在唯美的傾向下,滑向媚俗、低淺的作品大為流行,真正意義上的抒情托事的文化內涵被消解了,中國工筆畫蘊涵深厚文化的特點被遮蔽了,傳統審美觀和價值取向甚至被完全顛覆。對此,許多有識之士呼吁在工筆畫的創作中加強寫意性的體現,要求在創作中國工筆畫時把提升“意”的傳達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邵大箴說:“工筆畫的思想是中國畫的寫意體系……工筆畫家在創作過程中一定要有寫意的意識、理念和自覺性。”[2]他的這段話,既是對傳統工筆畫的重新認識和理解研究,回歸工筆畫的重要審美因素,又是對當今中國工筆畫的演變提供重要參照,讓我們能在應用傳統資源的同時又不受其束縛,擺脫在創作上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以技炫技的表現方式,讓我們有更多的有效手段來調動和營造氛圍,以平穩的心態和沉靜的品質來創造和表達出豐富的意,做到道技一體,立象以盡意的寫意精神。劉曦林撰文說“工筆畫不僅工于筆,亦工于意,如果筆愈工而意欲寡,就是一種勞動的浪費,如果刻意于形似而未臻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如果盡精工微地制作,失去了‘虛’‘空’留下的言外之意或味外之味,那就違背了高雅藝術的本旨。”[3]68為完善工筆畫自身的藝術風格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二、工筆畫寫意性的體驗
工筆畫的寫意性從提出討論到現在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雖然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架構,但對工筆畫寫意性認識已有一個清晰的態勢,即當今工筆畫家所要面對的,就是要注重回歸工筆畫的本體———如何加強意的創造表達和傳遞,把意當成創作的主導,在現實生活中將感悟變為一種意的詮釋,而延伸到對工筆畫材料和技法的探索。
首先,應加強從文脈的角度對意的感悟。寫意性是工筆畫固有的文化特征。工筆畫家如果漠視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化系統,對本民族的文化沒有由衷的認同感的話,所表達的內容就失去了參照,極具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失去了保證。歷史經驗證明,有深厚傳統文化修養的畫家,緣于對傳統精深的理解和建樹,在中國畫領域取得巨大成功。齊白石總結自己一生:詩第一,書法第二,篆刻第三,畫第四。[4]說明他在繪畫中極其注重崇尚詩意的文化氣息,雖然以水墨為主要繪畫手段,但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兼工帶寫的作品,對意的創造和表達為后人留下許多經典之作。中國畫代表的是中國文化體系,作為工筆畫高峰時期的宋代,鄧椿在《畫繼》里就說到“畫者,文之極也”,[5]把畫看成是文的最高表現,可見工筆畫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在遠古時代,孔子的“仁”、“禮”學說成為早期中國畫表現意蘊的重要源泉,以此對人格精神的培養延續至今。認為“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仁者無畏,襟懷磊落,仁民愛物,在獲得精神自足和自由的同時,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境界,含蓄、內斂、中庸、和為貴是他們的處世之道。始終覺得仁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能使作品無濁氣、無滯氣,只有清氣、正氣、雅氣。他們熱愛自然、崇尚自然,認為人與自然是可以和諧相處的,借助“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并由此衍生出與孔子學說一脈相承的“仁、和、清、正、典雅、高潔”等諸多意境,都是在中國文化不斷變化發展中衍生出來的,成為中國畫千百年來審美境界,在世界文化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中國畫真實記錄和再現了各個歷史時期文化背景和審美情趣,如“六朝的高古玄淡,唐代的雄健華貴,宋代的院體精麗和文氣墨意,元代幽古精致的格調,明清的感性氣息和變異旨趣”,[6]都含有濃厚的文化氣息。中國畫的畫理、畫法都與儒、道、釋的思想觀念關系密切。在宋以前,漢唐時期的繪畫以人物為主題,基本上以儒家的道德倫理觀進行繪事。唐宋以后,道家、釋家的文化思想進入士人的世界觀,相信人和自然能和諧相處,山水畫、花鳥畫盛為蔚觀。“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也充分體現繪畫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宋元時期,文人進入繪畫體系以后,中國畫的文化性更加突現,他們通過文化提升境界,再通過繪畫表達出來,形成崇意尚情的傳統文化。在品評作品時,常用“廟堂氣”、“書卷氣”、“山林氣”、“市井氣”品評作品的品格,這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審美特點。綜上所述的中國畫文化都是幾千年積累沉淀下來的優秀傳統,還有許多中國文化精髓需要我們去研究、探討和張揚,正如龍瑞先生所說“正本清源,貼近文脈”,不能把祖宗留下的精神財富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