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理論論文
作者:鄺嘉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
藝術理論是高師音樂專業的必開課程,旨在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理論素質,通過對各種藝術現象的辨析,提高其藝術創作、藝術欣賞及藝術批評的能力。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課以來,經過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努力,該課程教學目標得到了較好的實現,為國家輸送了許多優秀藝術人才。但是,在近幾年來的教學中,筆者感受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應有的創造性和個性,“重技能、輕理論”現象明顯。這些問題如不及時加以解決,將會影響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而抑制學生藝術理論修養的提升。
一、高師音樂專業藝術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1.課程的定位問題
藝術理論作為高師音樂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它的課程定位應該是很明確的:既是基礎課程,又是主要課程和提高性課程。就是這樣一門對高師音樂專業來說有著全面提高藝術素質重要作用的課程,在現階段普通高師音樂專業的開設情況卻不容樂觀。就課程的定位而言,存在著理論和政策定位與實際操作中的錯位現象。在傳統的音樂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高師音樂專業教學中存在著“重技術輕理論”、“重技輕藝”的課程設置理念和教學理念。于是,不管是課時的安排、師資的配置與培訓,還是資金的投入、激勵與競爭機制的建立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些現象的存在與藝術理論課程的定位有很大關系,較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課程目標的實施,影響和制約了學生藝術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2.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問題
課堂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關鍵,是促進師生感情互動的紐帶,更是傳遞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而目前高師大多藝術理論教學仍沿用“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與教法。在倡導“以人為本”新教育理念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顯得更加陳舊和單一。這些傳統的教學方式只從教案出發,不考慮學生需要和感受,讓學生聽起來毫無新意,較少切合學生們的實際需要和心理特點,嚴重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甚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的教學缺少應有的靈活性和創新意識,其結果只能導致課堂教學如“一潭死水”,從而造成課堂教學的失敗。
3.教學內容問題
藝術理論課程屬于素質教育中重要的課程,而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是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但在目前許多高師藝術理論的教學內容中,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性并不明顯,具體表現在:第一,缺乏嚴密的邏輯線索。無論是從實際教學內容,還是從教材的特點而言,藝術理論教學內容的安排都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有的甚至不難看出完全是依據教材編寫者或施教者個人的好惡來取舍,就連教學內容各部分之間應有的邏輯秩序也沒有照顧到,顯得隨心所欲、雜亂無序。第二,教師的教授內容局限于教材,更新速度緩慢。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應密切關注并充分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藝術教育始終與時俱進,與當前的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力求開闊學生視野,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然而實際上,許多高師教師教授的內容局僅僅限于教材,教學內容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
二、可行性的對策思考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課程,高師藝術理論課教學的改革已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1.制定適合的培養目標
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重視音樂技巧的訓練而輕視綜合文化知識的學習;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具體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等。所以,高師應制定適合于藝術理論教學的培養目標,并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去決定教學的計劃、重點及方法等。
(1)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意識是任何一個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求新求異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的每一步都在進行艱辛的探索,每一步都是心血心智的凝聚,是一個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腳印。創造意識不僅是高師音樂專業學生而且是所有普通高校學生所渴慕、追求、奮斗的目標。藝術理論教學要通過對藝術的本質、藝術的境界、創造的魅力等問題形象、生動的分析講解,使學生真正了解藝術的真諦和創造的價值,從而引導其樹立更加高遠的志向,發揮更大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
(2)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藝術思維方式多種多樣,既有形象思維,又有抽象思維等。無論是哪一種思維方式,都必須有或形象或語詞的規律性運動。而這個規律,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一般都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自我實踐才能摸索得到。藝術理論作為前人成功藝術經驗的總結,包含的正是各種各樣、各個方面的藝術規律。更何況藝術理論學習過程中所主要使用的理性思維方法,因其抽象性和難度,更能鍛煉和開發人的思維活力,使思維活動出現更多的知識連通點,更多的賦予創造,人的大腦也就越來越靈活、越來越善于思考了。
2.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境界
視野不開闊、藝術境界不高是制約音樂專業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學生對藝術理論課的認識,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是教學改革的第一步。以學生為教育主體,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自覺性為立足點,在教學中想出各種有效的方式方法,是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心。如何以學生為教育主體,提高學生的藝術境界呢?筆者認為,應培養教師教學中的引導性,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認知性。在知識傳授上,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運用知識的辦法,不是單純地“灌”死知識,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如講《藝術的創作過程》一課時,筆者除了按教材內容講完藝術創作的一般過程需經歷生活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三個基本環節外,針對音樂、舞蹈等專業的學生,還結合了他們自己的排練實踐,著重啟發學生從演員創造角色的二度創作過程中,來理解這三個基木環節的實際情況和相互關系,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認清自己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靈活運用教材,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的中心是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的所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以教材組織教學內容是必需的,但在教材不甚完備的情況下,靈活運用教材顯得更為重要。藝術理論的課堂教育可以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發表不同的觀點,還可以拋開教材,探討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如在講授藝術與宗教的關系的章節中,讓學生不僅能回答出教材中關于藝術與宗教關系的理論,還要求他們能列舉出自己感性趣的與宗教相關的藝術作品。如中國的佛教藝術作品、西方的基督教藝術作品等。通過學生自我分析比較,認識到“宗教和藝術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反映”,但宗教在本質上是人向未知力量的妥協,而藝術則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解放,是對人類征服自然及社會黑暗勢力的頌揚。同時讓學生聯系到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宗教藝術所喚起的主要是審美的情感,而不是信仰的情感”。因此,在藝術理論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教材,在保持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鮮活性的同時,增加民族藝術和中國傳統藝術的教學內容,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