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財政建設論文
作者:史斌 單位:寧波市社會科學院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將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作為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抓手。而如何發揮公共財政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廣大農村地區,是貫徹落實全會決定精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和重點。
一、高度重視公共財政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的職能作用
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中央在新形勢下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離不開公共財政的大力引導和支持。因此,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意識到公共財政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中所肩負的歷史職能和作用。
(一)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公共財政發展的責任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城鄉分治財政體制的存在,造成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供給過程中重城市輕農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投入不足,并由此帶來了城鄉差距增大、農業基礎結構薄弱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必須以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基礎,以提升民生質量、縮小城鄉差別為重點,必須發揮公共財政在其中“有形的手”的作用,按照農村經濟社會運行特點和要求,切實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水平,擴大公共財政向農村的覆蓋范圍,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建設納入公共財政范疇,構建公共財政陽光普照農村的長效機制,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狀況。
(二)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公共財政發展的需要農村公共財政是公共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化,縣鄉兩級政府依存的財政基礎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政府,財政保障能力的壓力進一步增大。這與農村公共產品支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形成了激烈的矛盾,為此需要將完善農村公共財政體制與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聯系在一起統籌考慮。另一方面,當前啟動內需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就是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將對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和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提升帶來深刻的變化,將直接刺激農村市場消費需求的興旺,并進而帶動財政收入的累進增長。
二、合理確定公共財政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的目標
重點財政總量有限的前提決定了公共財政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明確目標、調整結構、突出重點,發揮財力的最大效益。為此,要緊緊抓住當前寧波“三農”工作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和關鍵環節,確保財政資金“有的放矢”。
(一)加快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要把加大對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投入作為提高農民收入,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主要著力點。抓好農產品市場的升級換代,加快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進一步深化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確保各項資金足額到位,支持糧食物流中心建設和儲備糧體系建設,確保糧食安全工作。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支持各類販銷戶、販銷組織銷售農產品,規范發展訂單農業。繼續抓好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為主體的農產品展示、展銷、推介等活動,定期舉辦各類農產品展銷會,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規模和銷售渠道。
(二)努力促進農民收入提高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助農增收項目,努力提升農民素質和就業、轉業能力。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進一步完善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政策,大力促進農民增收。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嚴格執行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完善各項財政扶貧政策,通過結對幫扶、定點聯系等方式,切實改善貧困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三)積極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繼續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體系。深入實施“百萬農民飲水工程”,加快城鄉供水聯網,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提高農村飲用水工程資金的補助力度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農村電網和服務體系。發展農村通訊事業,基本實現全市寬帶網絡全覆蓋。推進“鄉村康莊道路”建設,基本實現農村公路網絡化。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改善農村衛生環境和村容村貌,初步形成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
(四)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積極籌措資金,強化監督管理,確保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各項政策全面落實,積極支持各類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加快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加大鄉鎮衛生院改造扶持力度,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建設,統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規劃和建設,整合農村文化教育資源。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規范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推進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解決被征地農民和進城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三、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的體制
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支農體制機制是發揮財政支農作用的核心環節。近年來寧波市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完善以國家引導、農民為主、社會參與的“三農”投入機制,建立起了穩定的財政支農增長長效機制,推動了財政支農規模的不斷擴大和覆蓋領域的逐年增多。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要求來看,今后一段時期,寧波應進一步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全力確保財政支農目標能夠落到實處。
(一)建立健全財政均衡保障機制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加快構建財權事權相匹配的均衡財力保障機制。從層級上看,應逐步改變市縣鄉財力水平差異過大狀況,使各級政府都能獲得履行基本職能所必需的財力保障。從區域上看,要逐步縮小市與縣、北三縣(市)與南三縣(市)、富裕鄉鎮與貧困鄉鎮之間的財政懸殊的狀況,緩解因費稅改革而帶來的縣鄉財政困難問題。從城鄉關系上看,要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的力度,縮小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的供給差距,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溫暖農民。
(二)建立健全多元參與投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充分調動農民、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等各方的積極因素,共同參與新農村建設。首先,必須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農民自主投身農村改革發展大潮的熱情和主動性。其次,要加強政府引導,通過以獎代補、以物抵資、先建后補等形式,形成以農民自身為主體,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的財政支農新模式。再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補助、貼息、獎勵、稅收等多種手段,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增加對“三農”的投入,逐步實現財政支持與市場調節的有效配置。最后,要發揮社會組織的特殊作用。加大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服務公司、農民經紀人、各類農產品行業協會的扶持力度,發揮社會組織在提供跨行政區域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中的特殊作用,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