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醫外科論文
作者:王祖龍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中醫外科學是一門臨床課程,是從外科理論到臨床的橋梁,如何提高學生在臨床中的診斷、辨證、處方能力,使學生能盡快適應中醫外科工作需要,是中醫外科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筆者將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引入中醫外科教學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河南中醫學院2006級中醫本科1班學生108名。
1.2研究方法
于2009—2010年度第一學期中醫外科學開課之前,將108名學生隨機(抓鬮法)分為A、B兩組,A組采用CBL法教學,B組采用傳統講授法教學。學生的性別、年齡、平時成績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CBL是以案例為基礎的討論學習,學生采用漸進式探索問題的方式進行臨床案例的學習[1]。我們在中醫外科學進入CBL階段時,要求每位學生課前預習下發的閱讀材料,時間不少于1h,討論前先由教師對今天所要講述的課進行概述和提要,時間約為10~15min,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案例討論可以從討論—個臨床問題開始也可從陳述—個病例開始。先由l~2個學生接診1個“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一旦遇到問題教師或學生可以叫停。在暫停過程中,小組其他學生可以為接診學生提供反饋和幫助,然后繼續討論余下的問題。當學生在討論中遇到無法解答的問題或沒有思路時,教師就會提供一定的幫助,同時也留下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每次討論結束時,學生對整個案例應已無疑問。學期結束后由筆者對學生進行中醫外科病案分析測試,對兩組學生病案分析的疾病診斷符合率、辨證符合率與處方符合率進行比較。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用χ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1.4注意事項使用CBL教學法選題時應注意:①案例或問題的難易程度應與學生的水平相平衡,循序漸進,不應選擇過難的問題。②案例整體思路應清楚,結果明確。③選題應密切結合臨床,并要涵蓋教學大綱所標注的知識點。主要選擇“疾病的診斷、辨證和治療方法”。題目由教師擬定,也可以由學生提出。④注意教師在案例討論中只是起引導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結果
兩組學生病案分析。疾病診斷符合率、辨證符合率與處方符合率比較,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兩組學生病案分析結果,疾病診斷符合率、辨證符合率與處方符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A組明顯優于B組。
3討論
現代中醫教育仍存在學生動手能力差,自主科研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高等“高分低能”的現象,很多學生進入臨床后只會“說病”,不會“看病”。主要原因是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評論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辯論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我們在中醫教學中更多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法[2],這種方法過多注重于教師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診斷、辨證、處方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接觸臨床時感到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中醫藥院校的教學質量和畢業生的臨床水平。
CBL教學的總目標是提高和增強學生的評論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維能力、概括能力、辯論能力以及說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教師和學生都對學習承擔責任,知識和思想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流動,并在學生中間互相交流。在CBL教學中,教師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的積極參與精神;教師真正感興趣和關心的是學生思想的進步,確信學生的思想通過討論和交流比通過講解和指導更加具有可塑性。而學生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是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做好準備并在討論中積極參與,抓住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珍惜向他人學習的機會。
4體會
筆者將CBL教學法應用到中醫外科學的教學中,是對中醫外科學教學改革的一次有意義的嘗試。由于中醫外科學是一門臨床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臨床能力的獲得,而臨床的過程就是一個個病案分析的過程。將中醫外科學中的每一個病以病案的形式進行教學和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通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一些臨床問題及病案的分析討論,使教師與學生雙向溝通,互相促進。討論可以是以教師為主,也可以是學生為主,這樣反復對學生進行臨床醫療的模擬和實踐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活躍思維、強化所學知識都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CBL教學法在中醫外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了中醫外科學教學狀況,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思辨能力,使之能盡快的融入臨床,起到了由理論到臨床的橋梁作用,明顯優于教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