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明論文
作者:張燕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勢在必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些基本特征體現了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正確的價值引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追求生態價值,注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雙和諧的綠色發展。
一、生態社會主義
生態社會主義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屬于生態政治學,是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基本出發點是用他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補充主義,試圖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們找到一條既能消除生態危機又能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1]505生態社會主義者主張從根本上廢除資本主義,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重建”和人與人關系的“社會重建”,他們認為這只有通過“綠色的、生態與經濟和諧發展、沒有剝削和壓迫、公平與正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社會”[2]553才能實現。在此基礎上,生態社會主義形成的基本主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首先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生態危機是發達資本主義在工業繁榮和物質豐富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供應危機”[2]546。他們提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必須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發展。其次他們批判資本主義的“異化消費”及其生活方式,主張用“生態理性來代替經濟理性”。[3]
第二,生態社會主義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社會主義者的基本觀點是,在解決生態危機,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當要堅持“人類尺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所謂“人的尺度”即主張人是實踐的唯一主體,其自身具有內在價值,應以人為根本尺度來規范、調整和控制與自然的關系,把“人放在物之上”。只有正確把握人與自然的辨證關系,才可能走向能自我約束的、生態上可持續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
第三,對未來社會的構想。生態社會主義者所構想的社會是一個經濟效率、社會公正和生態和諧的社會,并且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保證。在經濟上,他們主張用社會生態經濟模式取代市場經濟模式,一種滿足人類需要與社會自由,又符合生態原則的混合型社會主義經濟。這種經濟模式應當是一個“可以承受”的“穩態”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所謂“可以承受”是指“經濟發展必須是自然環境以及人類自身都可以承受的,它既不應由于盲目追求增長而造成社會和生態危機,也不應由于自然資源耗竭無法維持下去,”[1]538要以“生產的更少但更好”的原則取代利潤最大化原則。而所謂“穩態”,是指“創造一種使各個人都在其中既可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損害生態系統;既可同自然和諧一致而又彼此平等交往的經濟模式。”[1]538由此,他們提出可以通過節制增長、平等分配財富、小規模生產等來實現這一目標。在政治上他們追求社會民主和正義。在他們看來,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問題,明確指出正義應當首先指向社會領域,只有作為主體的人類才享有正義的權利。生態危機正是“由于人類權利的被剝奪,才導致人類對自然權利的剝奪,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偏差。”[2]549
二、生態文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生態價值取向
1、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產物。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它是一種“綠色文明”,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準則,要求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現代文明系統的組成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現實文明形態之一,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我們在理解生態文明時應當要從整體上去把握,所謂生態文明就要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當生態進入人文領域,它就不僅指自然生態,也包括文化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4]所以生態文明的背后涵蓋的是文化生態的文明、經濟生態的文明和政治生態的文明等。
2、生態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共生性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生態文明,并引起了一番熱議。生態文明不僅是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追求的是多維價值取向,注重生態價值,以生態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也是其重要內容。而生態文明同樣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所以兩者之間是存在著內在共生性的。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仍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關系,反映著人類文明與自然演化的進程。如果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所以要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人與社會和諧的生態基礎,將人與社會和諧作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的有力保證。”[2]559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態價值目標,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之勢。
三、生態社會主義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生態社會主義者所構想的社會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公正、生態和諧的新型社會,它是以高度生態文明為本質的社會主義社會。”[5]生態社會主義謀求一種新的發展觀與社會主義目標相結合,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建立全民生態文明觀。生態社會主義認為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人與自然、人與人雙重關系的異化導致的全球性危機,并且警示我們“只要金山銀山,不要青山綠水”式的經濟發展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以各種關系的和諧狀態為基本點,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這就更加要求我們要全民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全民生態文明觀。科學發展觀既看到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又看到了客觀自然界的規律性,“強調在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要把自身的活動限制在保證自然界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限度之內,”[6]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