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中藥學論文
作者:姜開運 任艷玲 李波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 大連市皮膚病醫院
隨著中國傳統中醫藥呈現跨越國界、民族和文化的發展趨勢,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逐漸增多,如何提高留學生中醫藥教育的質量,吸引更多的外國留學生學習中醫,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是留學生中醫課程教學實踐的重中之重。《中藥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留學生中醫類專業課程教育體系的一門主干課程,在整個中醫教學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中醫課程的教學質量差強人意。鑒于此,筆者就如何提高留學生《中藥學》教學質量做一總結。
1規范課堂管理營造優良環境
由于留學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與中國學生不同,留學生的自律性相對比較差,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特殊情況。例如留學生多在校外住宿,缺乏嚴格的管理,晚上睡得很晚,導致不能按時起床,因此上課遲到,尤其是早晨第一節課,嚴重時個別學生時常曠課。在授課過程中,出現學生不懂或感興趣的問題未經老師允許就會使用母語進行交流、討論,打斷教師的思路。這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和授課質量。因此,規范的課堂管理,是保證課程順利進行,提高授課質量的前提和保證。我們在開學初即將平時成績(包括出勤情況、課堂提問和期中測驗)的評分細則向學生公布,督促每個學生嚴格遵守規則制度,并將平時成績按一定比例記入期末總成績,平時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本學科的成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認識到按時上課、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從而督促學生遵守日常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我們也鼓勵學生的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個別同學有問題可舉手示意,老師同意后方可提問。如果多數學生有相似的問題,可以開辟專門的討論時間,大家各抒己見,既提高了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
2加強師生交流促進漢語學習
扎實的漢語知識和無障礙的漢語溝通能力是學習好中醫的前提,漢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隨著留學生招生的逐年擴大,我校既有國外應屆的高中畢業生,又有年齡偏大、具有一定中醫知識和工作經歷的學生,總體來說,漢語的聽、說、讀、寫還存在著障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能完全理解課堂內容,甚至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存在問題。由于語言的障礙,學生也不愿主動與老師交流,而是同學之間用母語交流。為此,我們在課堂不允許學生講母語,必須用漢語交流。在課間休息時間,老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例如中外的飲食差異、中外旅游景點介紹、中外重要節日的風俗習慣比較等。通過這種方式,即加深了學生對中國的了解,又促進了漢語口語和聽力的練習。
3精選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突出
《中藥學》課程的特點是藥物多,每個藥物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加之學生的漢語水平有限,老師不得不放慢語速,增加教學時數,學生學習任務繁重,但其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們嘗試在教學中精選教學內容,即每一章節精講幾味具有代表性的藥物,講透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主治證,對現代臨床、古代醫案及本草著作也會適當涉及,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掌握這些藥物,而其余藥物以對比的形式,突出每個藥物的特點,使學生對本章節藥物的共性與個性一目了然。例如解表藥中的發散風熱藥,我們將藥物分成3組,第一組藥物既能疏散風熱,又能透疹,利咽,包括薄荷、牛蒡子和蟬蛻,重點介紹薄荷;第二組藥物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肝、平肝,包括桑葉和菊花,重點講授菊花;第3組藥物既能解表,又能升舉陽氣,包括柴胡、升麻和葛根,重點講授柴胡。讓學生以藥物的共性和代表藥物為重點,以相似藥物的對比為難點,系統掌握教學大綱所要求內容。
4改進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
以往的《中藥學》理論教學以一本教材、一支粉筆為主,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今學生對課堂的要求,尤其是對于聽、寫能力較差的外國留學生。我們除了制作多媒體課件之外,還綜合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適當引入病案、典故、本草經典及現代研究內容,以豐富課堂。如學習代赭石時,可聯系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其中數個治吐衄證的病案中皆用到了代赭石,并在文中論述“治吐衄之證,當以降胃為主,而降胃之藥,實以赭石為最效……無論吐衄之證,種種病因不同,疏方皆以赭石為主,而隨證制宜,佐以相當之藥品,吐衄未有不愈者。”[1]又如講解馬錢子[2-3],通過其含有總生物堿,主要為番木鱉堿(士的寧)和馬錢子堿的藥理作用和毒性來說明馬錢子的散結消腫和通絡止痛功效,相比馬錢子的傳統認識更易于理解。又如青皮除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之功,臨床觀察發現其注射液靜脈注射有顯著的升壓作用,對心肌的興奮性、收縮性、傳導性和自律性均有明顯的正性作用,故臨床用于治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經元性休克等,升壓效果顯著且穩定[4]。同時,我們也適當的補充中藥與韓藥、漢藥認識上不同。通過這些內容的引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注重飲片識別培養綜合素質
在《中藥學》教學中,還應注重培養留學生對中藥飲片的識別能力。很多留學生畢業后都選擇自己開辦中醫診所,這就要求他們除了扎實的中醫基礎知識、縝密的辨證思維、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之外,還須具有一定的中藥飲片識別能力。由于中醫學專業不開設中藥鑒定學,學生對中藥性狀的認識只能通過中藥學的教學實踐來實現。首先,我們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每味中藥中都加入中藥的原植物及飲片的圖片,并對其性狀特點做一簡單說明,讓學生初步了解藥物的特征。其次,在理論教學之外,安排10學時的中藥飲片識記課,選擇50味常用中藥飲片作為講授內容,介紹飲片的性狀特點、相似和真假藥材的鑒別,還要適當講解一些藥材的加工、炮制、貯藏和制劑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口嘗、鼻聞、觀察等方法,熟悉并鑒別常用中藥飲片,提高飲片的辨識能力。通過以上方法,切實有效的提高《中藥學》授課質量,使留學生能夠掌握實用的中藥知識,能夠在各種資格考試和臨床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借此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使中醫發揚光大,更好地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