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性本質及其教育學意義
個性化是一個尊重差異性的求異過程,它反映的不是對社會的適應,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發展、變革和創造。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促進自主性、獨特性、創造性的形成是其核心。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人具有主體性、發展方式的多樣性、發展結果的差異性;人們可以自己選擇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并且可以對其進行管理控制,提出自己一些前所未有的觀點,形成自己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其次,教育促進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題能力的發展。“人的生物體是自然界中最無能的。”②因此,如果人們想要成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必須通過接受教育來獲取相應的知識、能力,從而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主體意識是指人作為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主體的自覺意識,包括主體的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主體能力是主體認識、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所以要發揮好教育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自我能力的作用。接著,教育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充分開發其內在潛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促進自己個性的發展。最后,教育要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創造性是個體在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心理品質,是個性的自主性,獨特性的綜合表現,其不僅是具有獨特性自我意識的體現,同時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滿足人們生活所需,因此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二、實踐本質及其教育學意義
(一)實踐本質——人的內本質
“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③這里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勞動、實踐,也就是人的本質??梢詮囊韵氯齻€方面來理解。第一,社會的起源和基礎是實踐,實踐使人成之為人的根據。“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④這就表明社會史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同時,馬克思指出“所謂全部世界史不外是通過人的勞動的誕生,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所以,在他那里有著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誕生、關于自己產生過程的顯而易見的、無可辯駁的證明。”⑤第二,人們之間的本質關系通過實踐來體現,“進入交換的產品都是商品。但是它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在這個物中,在這個產品中結合著兩個人或兩個公社之間的關系,即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⑥人們通過勞動、實踐,生產著人們之間的關系,其包括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生產關系等,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生產關系,它不僅讓人的生產活動、交換活動得以實現,而且是人的本質的直接體現。第三,實踐是人生活的基本內容。人們在實踐中結成了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在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中組織、管理、變革社會關系;在科學實驗中認識和探索世界。
(二)發揮教育對人的實踐本質的促進作用
在現如今的社會中依然存在一些為了升學率、學校名氣、教師工資等而進行應試教育,幾乎所有的課程安排都以學科課程、核心課程、校本課程、顯性課程為主,將活動課程、綜合課程、國家課程、隱性課程這些比較注重實踐的課程放置一邊,使大批的“人才”成為了“人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教育部改革的相關議題中我們總結出一點---不設重點班,這樣一來就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有利于他們用更多的時間來踐行他們學習到的理論知識。
三、社會本質及其教育意義
(一)社會本質——現實本質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⑦在現實生活中,一切勞動離不開個人,但是勞動不是單個人的勞動。這就體現了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的發展要通過個體來促進。
(二)發揮教育對人的社會化的作用
個體社會化是個體學習所在社會的生活方式,將社會所期望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內化,獲得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以適應社會需要的過程。教育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途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育促進人意識的社會化。個體思想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被社會存在所決定,同時也有自身的能動反作用。教育代表著一定社會的要求,傳播著主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通過教育,就可以使個體思想意識符合社會的要求。其次,教育促進人行為的社會化。教育調整、約束個體的行為,使其符合社會的發展要求,使人們能夠辨別是非,認識到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最后,教育培養人的職業意識和角色。不論是生產生活實踐、處理社會關系,還是科學實驗,都是人們通過一定的職業來實現的。教育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培養人們的職業意識和角色,基礎教育為人們進行各種職業學習奠定基礎,職業教育培養個體的技能。
作者:朱焰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