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作者:吳彩霞 單位:巴音學院傳媒學院
“幸福人生,從心開始,和諧校園,從心開始”[1]!可見,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與構建和諧運轉的校園,必須要關注大學生(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我國目前大學生(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卻是令人擔憂的。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大學生中因心理疾病而退學的人數約占退學總人數的50%。有25%—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0%的大學生存在著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問題。此外,諸如劉海洋潑硫酸案、馬加爵兇殺案等一系列暴力侵害案件,以及大量數據和事實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十分突出[2]。據報道,在美國有60%的人找心理醫生看病,遠多于對軀體疾病治療的要求,而且早有美國心理學專家指出“,沒有受過心理學教育的人,就不算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門等部門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指導意見》中指出,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要達到50%,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要降低到12%,精神分裂癥治療者要達到60%,精神疾病治療與康復工作要覆蓋8億人。2008年10月10日則是第十五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就是旨在呼喚人們重視精神衛生健康[3]。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滯后,難以適應現實的需求。因此,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解決心理問題,預防心理疾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創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機制則是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構建創新長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機制。
一、條件保障機制:提供經費支持,完善硬件設施
大學生(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日常教育、課堂教學、心理問題篩查、心理咨詢、危機干預、科學研究等諸多方面,需要必要的人、財、物、工作場所等方面的保障。
(一)完善場地建設,健全機構設置
機構和場地的設置、辦公用品的購置以及業務經費的配備是形成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長效發展的重要物資基礎。高職院校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并為全校學生及其家長服務。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應設在校園中心地段,要做到就近、方便咨詢。同時,要保證有專門的辦公用房作為學校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的辦公場所,并規劃建設預約接待室、心理咨詢室、心理測評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的常設機構[4]。
(二)及時劃撥專項經費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實體單位,應有固定的經費。除場地和機構設置外,高職院校應撥出專項經費主要用于心理咨詢人員的培訓和購置部分心理測量軟件。部分經費用于中心裝修和室內辦公設施建設,如購置電腦、辦公桌椅、文件柜、開通咨詢電話、添置部分心理測量軟件等。其余部分經費可用作中心閱覽室購置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書籍等。
(三)保障工作人員待遇
高職院校應保證對工作人員待遇兌現的連續性,由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奉獻型無償勞動、臨時性支付形式轉化為制度化的固定性待遇支付形式。高職院校還應提供工作人員的編制,解除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二、管理機制:完善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一)高職院校應建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機構
高職院校應成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可設在學生工作部(處)。所有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保障有關的工作,直接受領導小組的領導和督察,學校學生工作部(處)負責日常工作管理,其它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應有一定的行政級別,以利于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此外,學校應該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校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完善各項心理咨詢中心的崗位職責,加強咨詢制度建設,做到有章可循,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范化。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職院校逐漸應形成“學校心理咨詢———年級心理教育———班級心理輔導(以發展輔導委員為核心)”的三級功能單位,形成這樣的網絡機制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開展[6]。
(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訓
高職院校要建設一支素質過硬、職責分明、銳意進取的專、兼職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工作團隊。根據國外數據顯示,學生與心理工作者之比為400∶1,但針對中國國情和我國高職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筆者認為,2000∶1的資源配置可以使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緊缺的狀況得到逐步緩解。同時,學校還可以聘請一些兼職老師和專家進行專業教學和心理咨詢。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的專業知識背景、年齡與職稱結構應相對合理,對專、兼職教師應實行按能設崗,他們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任務以外,同時還應承擔相應的心理咨詢與輔導任務。培訓可分為校外專業師資培訓、短期專業培訓和校內自主培訓,應能確保專職教師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考取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持證上崗。同時要積極提供條件讓其參加由教育部門和相關心理學會組織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不定期地在校內開展短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尤其是要廣泛參與各兄弟院校特別是知名院校的先進經驗的交流和業務學習[7]。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是“打鐵先要本身硬”,所以,輔導員和班主任也必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提高他們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使他們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互滲透。
三、實踐機制:注重教學、科研、咨詢與輔導的結合,力求實效
(一)規范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高職學生心理咨詢與輔導工作應主要以定點咨詢為主,以網絡、電話、信函為輔。定點咨詢與輔導實行學生預約制度,并設置固定的時間免費接待校內學生和家長的咨詢與訪問。個體與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可將“人際關系”“、壓力處理”“、婚姻戀愛”、“新生適應”、“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心理”、“女生特殊問題”等專題與咨詢教師擅長的領域相結合,實行專題咨詢,以實現“專職、專業、專心”的服務理念[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