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精神文化論文
作者:李四年 楊丹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一、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
1.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倡導自學成才。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倡導自學成才。它鼓勵有志者通過參加自學考試培養學習習慣、磨練自身意志、增強綜合素質,提升思想境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主體需求和自覺行動,最終成人成才,服務社會。因為決定成才的因素不是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它也不是遺傳決定論,而是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社會文化這些社會因素和自我意識、自我教育和主體現有的發展水平這些主體因素共同決定的結果,而其中作為主體的自考生的實踐在其中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如果自考生自身不努力不發奮,師資再強、條件再好、環境再優,也不可能成“才”。成才是成人的引導和提升,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自學成才的落腳點最后還是要落在作為自考精神文化建設自考生的人格培養上。
2.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自考生和諧人格的形成。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不僅僅是重視自考生當下的思想品德培養,還要關注自考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它追求的是自考生和諧人格的培養。人格的塑造離不開精神文化,不同的精神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健康和諧的自考精神文化是和諧人格形成的關鍵,自考生和諧人格的形成也是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目標追求。這種和諧人格,既是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一、“仁、智、勇”三者的統一、科學理性與人文浪漫的融通,也是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審美人格的融合,它體現為自我和諧、人我和諧、天人和諧三方面的統一。
3.自考精神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自考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教育自考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自考精神文化的最終歸宿。馬克思主義的人本學說告訴我們,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因此,高校德育培養什么樣的人,不能片面強調人的工具性價值。自考生作為具有整體性的客觀存在,其發展理應是“全面而自由”的。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強調自考生的“全面發展”,它是指自考生既包含認知、實踐、反思等能力要素,又包括知、情、意等個性要素,還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社會關系要素,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和諧統一。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強調自考生的“自由發展”是指自考生能夠根據個人意愿和本性自我選擇、自主決定和自我發展。
二、自考精神文化的構建原則
自考精神文化是自考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加強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自考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對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為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等學校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自考校園文化雖然是一個沒有圍墻的文化,它也是高等學校校園文化中的一種特殊文化,它也是科學、理性的文化實踐活動。因此,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也必須根據《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對自考校園建設提出的總體要求,結合其自身的特色來開展建設工作。也就是,自考精神文化應在堅持工具性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原則、堅持傳統文化與時代先進文化有機結合、應堅持道德和和諧幸福相統一原則基礎上開展建設活動,才能建設成體現時代特征和自考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
1.堅持傳統文化與時代先進文化的有機結合。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發展各種文化形式,培育各種文化要素,協調各種文化關系。只有建設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包容性強的和諧文化,才能全方位、多層次滿足自考生的文化需求。如前所述,自考精神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批判地吸收融合我國的傳統文化精華,還需要吸取科學發展觀等時代先進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許多優秀精華都值得被吸納到自考精神建設文化中來被自考所繼承和發揚的,也可以吸取當代先進文化中科學發展觀“人是目的”等先進理念,它是在批判地吸納傳統文化與時代先進文化基礎上的有機融合。
2.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工具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最早是由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它們是合理性行動的兩種方式。“所謂工具合理性行動,是指以能夠計算和預測后果為條件來實現目的的行動;價值合理性行動,則指主觀相信行動具有無條件的、排他的價值,而不顧后果如何、條件怎樣都要完成的行動。在工具合理性行動中,著重考慮的是手段對達成特定目的的能力或可能性,至于特定目的所針對的終極價值是否符合人們的心愿,則在所不論。反之,對價值合理性行動來說,行動本身是否符合絕對價值,恰恰是當下所要全力關注和解決的問題,至于行動可能引出什么后果,則在所不計”。當代社會和校園里,價值理性的迷失和價值世界的迷誤己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普遍現象,工具理性已成為社會建構與日常生活的基礎,虛無主義、實利主義、拜金主義觀念盛行,社會生活中不斷出現“道德滑坡”“意義失落”“精神危機”“價值真空”“行為失范”等現象,而人及其價值、精神、理想、信仰等則被置于“邊緣”,人類往往找不到日常生活失去了其價值和意義的終極依托。工具理性是一種把手段當作目的來追求的理性,它無視“人是目的”這一至真的哲學價值理念,因此,它不可能為人類提供終極關懷的價值依托和精神歸宿。而人類不同于動物的差別就在于,人類還要找尋生存的意義,還要追求價值、理想、幸福,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以及自己靈魂的關注與拯救。自考精神文化建設要引導自考生在關注工具理性的基礎上,還要不斷追求價值理性,使他們追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養成對終極信仰的追求,形成對自己和他人生命關愛的情懷。這需要教育引導自考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系,一方面,教育自考生利用工具理性能夠解決許多社會發展的實用性問題,另一方面,引導自考生在價值理性的指導下正確處理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升華存在的意義,找尋人生的意義,追求崇高理念和道德,最終找到自己心靈的家園。自考精神文化建設就是在需要融合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基礎上來指導自考生的思想、評價、選擇和行動,使自考生克服人們的心靈的虛無與功利性,豐富精神世界,提升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