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成人職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丁銳 王華
美國的“工讀課程計劃”
“工讀課程計劃”即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與用人單位密切協作,學生在校學習與崗位勞動兩者并舉,既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強調職業技能的訓練,這一辦學形式的重要特點就是重視實習,注重技能。在美國,接受“工讀課程計劃”合作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學校學習與在雇用單位工作交替進行。在校學習包括兩部分,一是學習有關普通知識和學術性知識;二是學習與職業有關的知識。在工業崗位上學習的目的在于發展職業能力,在這種培養模式中,實習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學生的就業能力訓練受到高度重視。“工讀課程計劃”的合作教育課程就是學校通過與工商業部門的合作,為學生提供的一種適于就業的技術課程。學習這類課程的學生,把課堂和現場教學結合起來,在富有經驗的協調人員的指導下,經常在工業、商業和衛生等部門參加各類型的實習。這樣,他們畢業后馬上便能得心應手地上崗工作。
當前,我國職業學校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顯得很不夠。我國職業學校在教學中還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偏向。有關人士認為,過于重視課堂學習,造成學生理論學習過深、實踐訓練不夠,因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不能適應崗位的要求。而我國當前許多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低、先進設備不能發揮作用等種種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工藝水平、實踐技能低下。很顯然,我們要培養工廠企業適用的職業技術人才,實行工讀交替制的培養形式是很有效的,這樣能使我們的職業學校做到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生產與實踐訓練并重,重視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工藝技術水平。
新加坡的國際合作辦學
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實行技術升級,推行機械化、自動化和電腦化,各經濟部門的生產和經營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這是新加坡在80年代里經濟發展的戰略,新加坡根據經濟發展的這一形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培養技術引進所需的職業技術人才。例如,新加坡和荷蘭菲利浦公司合辦的新加坡菲利浦訓練中心,主要培養機械加工工人。新加坡還與日本合作創辦日本新加坡軟件工藝學院、日本新加坡技術學院,與法國合辦新加坡電子工程學院,與德國合辦新加坡生產工程學院和機器人作業訓練中心。新加坡職業教育中的國際合作辦學形式近來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它為新加坡培養了本國企業引進技術中所急需的職業技術人才,有力地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
目前,我國有許多中外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也有大批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企業,這些企業急需各類高技術工人,特別是智能型技術工人,迫切需要創辦培養高技術工人的培訓中心,我們可以學習新加坡的經驗,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國外聯合辦學,以培養和造就技術引進所需的技術人才。德國的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在德國,職業學校的辦學形式是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有幾個月的,也有一年至四年的;有全日制半日制、部分日間時間制每周一至三天,也有早班課、夜班課、函授等。德國每一類職業學校都不是一種學制,即使是同一專業,在不同學校內,學制可以不一樣當然都要執行德國科教部規定的教學大綱和培訓大綱。與德國相比,我國職業學校在辦學形式上則普遍重視“正規化”,許多職業學校辦得呆板、僵化,具體表現:在課程設置上,不論需要與否,凡普通高中、中專需要開的課程都要全部開足;在生源上,文化要求也是一刀切。
只有這樣,才承認其學歷,才能得到一紙文憑,實際上,這種所謂的“正規化”不僅拉長了培訓時間,而且增加了經費開支,降低了辦學效益。其實,我國職業學校只有實行靈活的辦學形式,在招生、課程設置、學制等方面加強靈活性,招收各種程度的學生,開辦各種培訓班,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職業學校在承擔培養某些專業技術人才任務的同時,還要為附近的普通中學開設職業技術課程提供條件,還應承擔一些就業后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其師資、設備的作用,提高辦學效益??傊挥胁扇§`活多樣的形式興辦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才會顯現出勃勃生機,才能造就社會各部門所需要的各類職業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