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林業論文
作者:曹楓葉 李瑞新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林業種苗站
把森林引入城市,讓城市座落在森林中,成為國內外林學家、園林學家、生態學家研究的重點,城市林業便應運而生。由于現代城市人口多,城市大氣污染、噪音污染、懸浮塵粒污染、水污染及垃圾污染日益嚴重,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正在為日益惡化的環境所困擾,人與自然處于一種相對隔絕狀態。因此,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減少空氣污染、緩解交通和工業及居民生活噪音、調節小氣候、提供優美生活環境和游憩休閑場所、開展林業科普教育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代城市建設表明,森林是城市之“肺”,在凈化城市空氣、美化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環境、保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保護人民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特別是城市環境的綠化、美化、凈化、香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發展城市林業,不僅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善社會民生、提高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的重大舉措。
1當前城市林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城市綠地發展不平衡
城市綠地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老城區城市用地十分緊張,綠地缺乏,城市綠化以草地為主,園林綠化樹木品種單一,如北方城市過去用的綠化樹種基本上就是楊、柳、榆、“三松”等幾種,色彩不豐富,特色不突出,管理維護較薄弱。
1.2城市綠化覆蓋率低
城市綠化在改善城市環境及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部分城市綠化在規劃設計階段考慮不周到,只在美化功能上做文章,過度強調平面效果,結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綠化植物品種不豐富,喬灌草搭配不合理,沒有形成合理的綠化模式及立體空間的綠色網絡,城市綠化覆蓋率低,綠地整體生態效能低下。
1.3城市綠化維護成本高
因為受城市用地制約、土地市場沖擊、人為因素的影響,城市綠地建成后,綠化維護成本的不斷攀高。由于城市綠化過程中常常大量外調樹種和運用大規格常綠樹種,而外調或大規格常綠樹木的生態習性對異地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因此,以后要維護這樣一個適應性差的生命,除了正常的病蟲害防治、澆水、除草等撫育管護外,往往還需要設立風障、輸營養液、噴防蒸騰劑等特殊的“護理”,當然維護成本也就會相應提高了。此外,為了達到景觀效果,城市綠化常采用一些彩葉樹和新樹種,大部分未經引種馴化,甚至有的引種地與原分布區的自然條件差異很大,必須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多澆水、保水劑等人工措施才能適應新環境。
1.4城市綠化沒有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前,某些領導為了追求政績,達到“一次成型、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城市綠化效果,大量移植大規格針葉樹,苗木栽植的密度太大,而供苗商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不惜一切手段盜挖、偷賣天保工程項目區的針葉樹,這種以犧牲其它地區生態質量來維持自己生態質量的做法直接破壞了樹木原生地的生態環境,也違背了城市綠化建設規律。甚至有些地方換一次領導換一次綠化樹木,把原來綠化用的小規格、闊葉喬木或灌木全部換成自己喜歡的大規格針葉樹、彩葉樹,全然不顧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生態效益,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
2城市林業的發展方向
2.1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
當前,許多城市綠化設計對綠地的生態效益基本不予考慮,只重視單一的景觀效果。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要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嚴格按照“規劃設計人性化、種植配置自然化、資源能源節約化”的原則,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堅持生態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堅持以喬木為骨干的復層種植群落、堅持以鄉土植物和節水耐旱植物為主,建設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化網絡體系,達到整體布局科學合理,既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又改善人居環境,促使人與自然和諧,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服務。
2.2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宣傳,宣傳義務植樹活動的法定性、全民性,宣傳城市森林的目的和意義,宣傳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成效,造成聲勢,樹立“植樹、愛樹”的生態文明意識,讓每個市民都了解城市林業的重要作用,增強市民知綠、愛綠的意識。鼓勵、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綠化,并建立義務植樹活動的長效機制,實行建管并重,要管到每一塊綠地,甚至每一株樹木,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植樹運動,確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要實實在在,講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切實改善生態環境,保證城市林業可持續發展。
2.3合理配置,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
擴大綠地面積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城市用地面積是十分緊缺、有限的,因此,利用擴大綠地面積來增加綠化覆蓋率這一方法是不可行的,只能通過合理配置植物種植結構,形成喬、灌、花、草相結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建立合理的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的城市綠地及城市森林景觀結構,才能提高城市森林資源,實現城市綠化生態效益最大化的目標,能達到理想的綠化、美化、凈化效果。
2.4科學選擇樹種,創建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林業
城市綠化建設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此,不應僅僅追求美觀,甚至只要能種活就行。主要考慮的是讓其發揮最佳生態功能,所以,應根據地理位置、氣候類型盡可能地以抗病蟲害能力強、適應性強的鄉土樹種為主,加上能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外來樹種。使喬、灌、草相結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諧的生態關系,能達到理想的綠化、美化、凈化效果。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林業已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在城市綠化中,增強市民綠化意識,不斷提高綠化質量,加強城市建設,創建園林生態型城市,使城市林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及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