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體育
詠春拳給予力量較小的弱勢人群一個可以面對強大對手的技擊術。另一技術特征就是圍繞圓形進行防守。手臂成弧線,一是面向對手的進攻防守區域較大,二是肌肉處于較佳的預備狀態,可以更加快速地變化動作以應對不同方位的進攻。鎖定對方中線進行進攻,采用直線進攻以盡量縮短攻擊路線。而直線進攻和圓形防守是“矛”與“盾”的組合,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對于身體較為纖弱的人群來說更加容易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而不是“硬打硬上無遮攔”。
埋肘蓄力與收肘變換
眾所周知,技擊格斗是人與人進行的身體對抗,各種技術和技法都要通過人才能發揮,而面對的是有思想和運動變化的人,其中變化因素則更多,也更加復雜。在我方進攻或防守時,對方也在同時或之后做攻防動作,所以身體各個部位在不斷變化的狀態下進行技擊,容不得“你出一招,我接一招”的紙上談兵。詠春拳為快速應對進攻強調“埋肘”與“收肘”,這一技術動作要求有別于其他門派,特別是對于北派武術的習練者來說,還會有“縮手縮腳”之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女人拳”。 “埋肘”具體來說,無論在進攻還是防守時,大多手肘緊貼著自己中線,從正面看就是肘部收在胸前。埋肘的原因,一是搶攻中線時距離最短;二是保護上身軀干重要部分,為防守提供了一個較佳的姿勢。 “收肘”,即在攻擊或防守動作完成后,手和手臂不再“蓄力”,成自然的曲肘狀態,以便迅速變換下一個動作咱圓暫。從解剖學角度看,人體手臂的肌肉前后對稱,任何一個角度的動作都有主動肌和對抗肌以及輔助肌參與。如果單獨完成一個動作在主動肌適度拉伸的狀態下延長即可,可是技擊格斗中動作需要連續和突然,需要隨機變化角度,手臂彎曲埋肘蓄力顯然不是最佳的發力狀態,卻可以保持機動變化,而這正是詠春拳所追求的目標,不以力勝而以靈活多變取勝。
追求快打與不追手
詠春拳的求快和一些傳統武術對于速度“曖昧不清”完全不同,表現很直白。如詠春拳有“以長制短之快”、“顧打合一之快”、“以近求快”,追求一種肉眼難及之快咱猿暫,不消過籠,不追手,這是詠春拳攻防動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做防守動作時,只做到對方攻擊不到自己的角度即可,動作短小,精確。當對方的動作在自己防守范圍外,則不提倡去主動追擊對方而是趁機直接攻擊以求搶占先機咱源暫。詠春拳追求快打和不追手是相互結合和限制的,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在進攻之前充分拉伸主動肌長度會提高動作速度,也會增大攻擊效果,但詠春拳的快打是在動作相對靜止時直接開始,而且進攻和防守動作到位即收,強調不追手,這樣才能讓緊隨其后的動作同樣快速有力。所以詠春拳技擊上講究角度和時間多于動作的力道。
來留去送與長橋發力
來留去送是詠春拳技術體系中一個與太極拳“粘黏相隨”類似的特征。 “留”,根據對方進攻的變化,憑借接觸對方手臂(搭橋)時的感覺而做出相應的反應,攤、擒、勾等是主要手法。 “送”,是進攻(也稱之為“放”)的意思,在有效防守之后,對方改變動作之前發起進攻(也有防守和進攻幾乎同時的技法),拳、掌、指、橋、膀都是完成“留”和“送”的身體部位。此外,詠春拳的“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的攻守策略也是來源于這“來留去送”的原則咱緣暫。要做到“來能留得住,去能送得出”,需要手背對于對方的勁力有感知力,敏銳而準確地判斷對手的進攻路線,并不是感覺到力的變化然后再做隨后的動作,而是在對手的進攻路線與我方防守的手臂接觸后隨其動作即刻變化,這如同太極拳推手訓練中強調的“懂勁與化勁”一樣。長橋發力,指在手臂進攻后沒有回收動作,再次進攻,詠春拳在粘連對方肢體時,可以直接發力進攻。拳打猝不及防,不是簡單的速度比拼,詠春拳強調快,但不是只追求動作移動的速度,而是從動作路線和角度以及對于對手的控制上形成了“快”的結果。來留去送是一種因勢利導的快,長橋發力是一種縮短動作距離的快。綜上,研究整理出詠春拳技術具有直線進攻與中線路線、埋肘蓄力與收肘變換、追求快打與不追手、來留去送與長橋發力等特征,詠春拳技術充分體現直接、靈巧的特點,不僅對身材較小、體力較弱的女性,對不崇尚蠻力的男性來說,也不失為一種以弱勝強的搏擊技巧。
詠春拳典型理論
詠春拳屬于是中國傳統武術,而作為一種傳統武術,拳種產生的條件是成熟的格斗技術、獨特的格斗理論、優秀的創拳人物。 圓園園園年怨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傳統武術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傳統武術是“競技武術以外具有流傳有序、體用兼備、理、法、勢齊全的武術拳種”咱遠暫,傳統武術技術樣式變化多端,但各家拳種有各自的拳理與法則,它們是分析傳統武術技術首要的文獻資料。詠春拳所有動作同樣嚴格遵循拳理,這些是我們研究分析詠春拳動作的重要依據。
精氣神理論
精氣神是中國哲學的一個常見概念,被廣泛運用于文化、美學、音樂以及武術各個領域。 “精生于氣”,“是高級的氣”,氣在道家被認為構成天地萬物的基礎,即“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還有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 “神”,則是聚集精氣而得,王充所說的“神者伸也”,則指的是運動。總之,精氣神學說對于武術而言,即強調人體精要的本質,但并未特指具體物質。如著名形意拳所強調“內三合”、太極拳所講究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咱苑暫。 “行氣如九曲珠”,“氣沉丹田”,是對行拳走架時身體姿勢和相應身體感覺的說明與描述咱愿暫。而這種將形神合一的強調和說法,對于沒有傳統武術學習經驗的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所以大凡中國傳統武術都或多或少地和精氣神有所結合,詠春拳也不例外。 《?春白鶴拳潘孝德拳譜》有“呼風則氣伸,氣則力,人無氣必死,山無氣必絕。氣力不足,英雄何在”的記載。潘長安認為這是體現出寸勁節力(寸勁)來源于“精氣神”的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