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經濟論文
本文作者:惠圣 孫艷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
鄉村一直是安徽改革的培養基地,安徽的社會轉型最早是從鄉村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末,安徽鄉村率先進行了經濟改革,普遍推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客觀上引導農民走出傳統的經營模式,在發展農業的戰略選擇上尋求新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鄉村經濟停滯不前,經濟發展水平偏低,鄉村經濟發展滯后于城鎮;農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令人擔憂,成為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城鄉差距的擴大,導致鄉村剩余人口轉移到城市,過剩勞動力壓力得以緩解但矛盾并未根除。其主要原因在于職業教育未能適應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本文將從這個角度入手,探討職業教育與安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一、安徽鄉村經濟社會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后,安徽鄉村創造了家庭承包、鄉鎮企業、進城務工等新生事物,推進了鄉村的發展與進步,鄉村基本擺脫了貧困,總體實現了小康。2008年GDP達到8874.17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占16.0%、46.6%和37.4%。盡管安徽城鄉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尚未根本改變,收入差距較大,進入新階段又面臨知識經濟化的挑戰,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進,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水平偏低,鄉村經濟發展滯后于城鎮,產業化進程受阻
2008年,安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為12990.4元;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1%,鄉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202.5元,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4.3%。安徽省經濟發展存在著農業產業化組織規模實力不強、產業鏈較短、整體競爭力較弱、缺乏有特色的農業科技人員和有特色的農作物高產示范基地、產業化企業和農民之間的利益機制不健全、外部限制因素較多等問題。面對農產品進口逐步擴增,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流通渠道越來越寬,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產業化的內涵和特征有了新發展,產業化經營要解決的矛盾也有新變化。
(二)農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不高,成為鄉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安徽鄉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培訓的僅僅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只占3.47%,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僅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竟然高達76.4%。在發達國家每萬名農業人口中,擁有農業技術推廣人員30~40名,安徽僅有5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并且由于科研經費不足,科技體制不合理等原因,還有相當比例的農業科技人員處于閑置和流失狀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下,對新技術的吸收和創新能力差,安徽農業科技轉化率僅僅有30%~40%,僅僅占發達國家的一半[1]。鄉村現代化的實質是科學化,根本是農民現代化,但農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低下亟需提高,教育著眼點在于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創造力,開發創造潛能是教育的突破口,否則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安徽農業和鄉村經濟現代化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三)城鄉差距擴大,城鎮化問題突出
根據人口—勞動力周期效應,“十一五”時期安徽城鄉每年凈增勞動年齡人口60萬左右,加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現有城鎮的失業人員,每年需要提供就業崗位超過300萬。鄉村承載的人口太多,人均占有可利用資源太少,人與自然的矛盾突出且人均生活水平低下,鄉村內部分化日益加劇,鄉村地區之間的發展越來越不平衡等種種因素導致大量農民從低生產率的傳統農業轉移到城市高生產率的工業和第三產業,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民工潮”。安徽經濟發展進入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階段,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并轉為城鎮居民,直接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鄉村城鎮化進程。但城鎮化道路出現一定程度的畸形,勞動力過度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城市資源過度開發和使用,不利于城鎮化,且缺乏技術的農民工只能從事低層次的體力勞動,與勞動力市場脫節,游離于城鎮邊緣,又出現“民工荒”。鄉村社會存在的各種失衡、失調、失范和失落現象,隨時可能導致矛盾的沖突,最終影響鄉村城鎮化進程。上述現象究其原因皆與職業教育有關,正因為職業技術教育不能很好地適應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才導致一系列問題的發生。職業教育是教育與經濟的結合點,是教育與社會各種職業溝通的橋梁,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財富的重要媒介,是實現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其規模和水平將直接影響安徽勞動者的素質,進而決定鄉村經濟效益的發展速度,在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安徽鄉村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2008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654所,招生37.6萬人,在校生90.8萬人,高等職業院校61所,招生14.5萬人,在校生37.0萬人。近年來,全省職業院校為社會輸送了100多萬名技能型人才,培訓了500余萬名城鄉勞動者[2],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安徽省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方面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薄弱,教育體制機制創新乏力,難以保障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優質職教資源短缺,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逐步建立起龐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整個社會投入的資源十分巨大。然而,職教的大發展并未帶來預期的實效,反而產生諸多令人困惑的問題。原以為職校是那些“升學無望”學生的理想去處,職校的課程將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熱情,職校生因擁有專業技能會比普通學校的畢業生更易就業,發展農村職教是落實科技興農戰略的根本途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職業教育在農村應有旺盛的需求,農村職教應有廣闊的發展天地,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我國的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勞心與勞力分途,且“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二元結構給人們留下的觀念是:就業就是獲得一個正式的崗位,是獲得身份的變化而非獲得一定崗位的勞動能力。因此,取消了就業勞動指標和包分配之后,曾為人們孜孜以求的職業中專、技術學校也就是去了吸引力,職業學校的二流教育地位使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就業競爭也處于劣勢,所以職業教育的滑坡萎縮勢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