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大學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坦然”作弊的原因
近年來,大學生考試作弊人數不斷增長,作弊現象已經發展到屢禁不止的程度。不僅如此,大學生對考試作弊的態度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姚信和程艷對48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超過80%的學生認為作弊行為‘可以接受’或‘無所謂’,高達87%的作弊者像沒發生一樣或者慶幸沒被發現。”[2]大學生作弊不再羞羞怯怯,而是坦然視之,不以為恥。大學生對自身作弊行為價值判斷的異化,既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而且有可能引起全社會的信譽危機。為何大學生作弊了,還如此坦然呢?按照盧愿清、張春娟的觀點,大學生作弊心態的“放開”首先是與高校群體的心理支持有關。隨著考試作弊人數的急劇攀升,學生對考試作弊的心理認同程度不斷提升,按學生的說法就是:“反正大家都一樣,無所謂啦。”作弊行為不再孤單,作弊群體的壯大讓他們也有了與傳統道德相抗衡的勇氣和力量,因此作弊也變得坦然了。[3]其次,從經濟學的角度,大學生考試作弊是教育功利主義下的產物,是成本效益失衡下的選擇。高等教育擴招,一方面使得更多的人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另一面也引發一些問題,通過降低錄取分數而擴招進來的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就沒辦法與正常情況下錄取進來的學生相比,但是能夠被高校錄取的事實,對學生本人而言可以說是脫離“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苦海,對家庭而言則是一種提升家族榮譽感的事情。學生希望通過受教育來獲得社會認同和個人發展空間,然而原有的基礎已經讓這些同學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滿足家人的期望和對自己不努力學習做法的自圓其說,學生鋌而走險,在考試時作弊,并自我安慰之:“分不在高,六十則行,行不在深,作弊則贏”,反正已經付了學費給學校,自然就有權選擇接受什么樣的教育,作弊起來也坦然得多。
二、對實現“零作弊”的思考
與上面提到的大學生考試“坦然作弊”的現象相比,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生“零作弊”的現象更值得我們深思,既然作弊現象如此猖獗,那為何該高校能做到實現“零作弊”的目標呢?根據韋志兆的研究,“該校首先通過創設‘誠信考場’‘關愛考場’‘一般考場’這‘三種考場’,在考試過程中強化學生誠信心理和信念,在實踐中培育誠信;其次,開展換位思考實踐活動,要求違紀的學生要交代清楚違紀事實,進行自我反思,明確錯在何處,決心如何改正。讓學生組成“換位實踐糾察隊”在課余時間檢查學生上課違紀情況,低年級學生早操晚修、基本功考核現場等情況,讓學生在實踐中認清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在自我教育過程中體驗誠信的重要性;接著,該校在教育中突出人文關懷,不僅關愛學習困難特殊群體,而且也關愛自控能力差和犯錯誤的學生,對這些學生采取不拋棄,不放棄的態度,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用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另外還關注和關心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價值,堅定人生信念,奮發圖強。最后,建立科學的誠信評價體系,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制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誠信守則》和學生的表現為依據,采取加分或減分的方法,對學生的誠信表現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通過以上途徑,該校連續三年157585人次考試,實現了“零作弊”目標。”[4]
三、大學教育實現“零作弊”的策略
(一)切實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
首先,要在大學里面營造一種誠信光榮的的氛圍。讓師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誠信教育,不僅學院領導要重視誠信教育,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導師們要積極開展誠信教育,大學生們也要正確對待誠信教育;其次,主動占領可以教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輿論陣地,開辟嶄新的誠信教育途徑。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學生們提供了獲取最新資訊的機會。因此,高校應該積極開拓網絡誠信教育平臺,通過播放歷史上誠實守信的典范人物事跡以及當代生活中誠實信用的榜樣人物事跡等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下接受誠信教育。另外,通過校園BBS、QQ群、飛信群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討論會,通過教師和學生對話、學生和學生對話、學生和家長對話等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認識到誠信考試對良好學風、校風形成的重要性,對公平競爭環境氛圍的營造以及對誠實守信社會的風氣形成的重要性;再次,設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基地。當前,高校內部中一些誠實守信,真抓實干的集體或個人,學院要對他們進行表彰,同時在該單位設立誠信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它們的模范帶頭作用,中南大學在校內設立德育和思想教育基地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另外,加強檔案管理,從學生入學報到時,就為每一位新生設立《誠信檔案》,將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家庭經濟情況、參與義務活動情況、健康狀況、獎懲情況、信用記錄等一一記錄在案,并將《誠信檔案》與學生評優貸款相結合,誠信記錄良好是評優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也是學生貸款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
(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評價機制
當前高校內部大多數考試都是采取閉卷的考試形式,而且是“一卷定乾坤”。由于期末考試期間,時間短、任務重,再加上考試結果往往與學生獎、助學金、評優、入黨等相聯系,因此有不少學生在利益面前和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就鋌而走險,考試作弊。因此,建議大學在教學過程中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注意理論課和實踐課的合理安排,在課堂中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例如,講授完一個專題后,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檢驗學習內容是否能與現實實踐結果一致,再將實驗過程以報告或者匯報會的形式呈現出來,由教師根據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給分,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例如,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根據就業指導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在2011年起決定對《2012屆(三年制)就業指導課程》課程評價修改為平時成績占70%,期末成績占30%,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加強團隊合作,從平時上課出勤率、完成平時作業的情況等對學生進行考察,注重過程性評價并加大它在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減少總結性評價所占的比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減輕學生期末考試的壓力,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做法。此外,除了閉卷和開卷考試外,還可以通過面試、師生對話等形式進行考核,對于高職類院校,還可以采取邀請行業一線的專家對考生進行面試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在考試中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鍛煉自己,這樣才能讓考試真正發揮其育人的作用。例如在2010年對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2009級3年制同學的英語基本功考核中,該課程負責人黃林林老師就邀請了幼教行業的黃爽老師(幼教培訓機構園長)一起擔任考核官,從考核禮儀、語音語調、內容組織等對學生進行考核,提高學生備考的積極性,學生考后反饋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