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當代農業經濟論文
一、理論背景與研究問題
農戶經濟行為相關研究:農戶行為是指農戶對應于農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價格變動作出的關于農業投入與產出的反應或決策。目前,在農戶經濟研究方面有三個主要學派:一個是以俄國A•恰亞諾夫為代表的組織生產學派。該學派認為,農戶家庭經營在兩個主要方面不同于資本主義企業:農戶經濟發展依靠的是自身的勞動力,而不是雇傭勞動力,它的產品主要是為滿足家庭自給需求而不是追求市場利潤最大化;另一個是以西奧多•舒爾茨為代表的理性小農學派。該學派認為:在一個競爭的市場機制中,農戶經濟運行與資本主義經濟運行并沒有多少差別,農戶經濟中生產要素運行得如此成功,以致農戶在生產分配上極少有明顯的低效率。除了上述兩個學派外,還有一個以黃宗智為代表的歷史學派。黃氏在綜合分析了上述兩個學派的研究結果后,認為農戶家庭在邊際報酬十分低下的情況下仍會繼續投入勞動可能是因為農戶家庭沒有邊際報酬概念或農戶家庭受耕地規模制約,家庭勞動剩余過多。
二、影響農戶經濟行為的因素
1.農產品商品率。這主要是指農戶提供的農產品供給占其產出量的比例,一般農戶的生產農業產品的產出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用途:自給和出售。在農業市場上的供給只是產出用于出售的部分,其數量取決于產出總量扣除農戶自給的剩余,即農戶的價格行為受到農產品商品率的約束。一般而言,農戶提供農產品的商品率越高,亦即供給占產出的比重越大,農產品銷售收入的重要性越大,農戶對價格變動越敏感,供給彈性越顯著,反之亦反。由于農戶提供農產品的商品率與其經營規模成正相關關系,由此可推,通常情況下,農戶的經營規模越大,其供給彈性越大;經營規模越小,則其供給彈性越小。
2.兼業程度。兼業,指的是農戶同時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兩種就業或經營,以彌補單純經營農業收入不足或企望獲取更高家庭收入的行為。從國內外看,農民兼業的普遍的,兼業的存在在意味著農戶收入可以分為農業收入和非收入兩個部分,并且兩部分收入占農戶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即重要性可能不一樣,有的農戶可能以農業收入為主,有的農戶則可能以非農業收入為主,這種情況決定著農戶供給行為要受農業收入重要程度的制約。一般而言,農戶的兼業程度越低,即非農業收入越不重要,則農戶對農業收入的依賴性越強,農戶對價格變動的反應越積極,供給彈性越大;反之,農戶的兼業程度越高,農業收入越不作為重要收入來源,則農戶的價格反應越消極,供給彈性越小。
3.固定資產專用性程度。農業的固定資產相較于其他行業,其顯著的特點之一是缺乏流動性。在農業中,一方面農業固定資產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另一方面又因專業化發展,農業固定資產逐步喪失其非農用途。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機會成本很高,一旦形成固定資產,則趨于下降,甚至接近于零,資產因而趨向高度專用性。固定資產高度專用性必然大大限制農戶的價格行為,并且這種限制的程度與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成正向關系,即所占比重越高,農戶的價格反應越弱,從而供給越缺乏彈性。資產專用性程度對農戶行為的這種影響有可能限制農戶經營專業化的發展,致使市場競爭導向專業化的目標難以實現。
4.農產品市場結構。農業生產具有兩個重要特征:其一,農戶數量極多,任何一個農戶能夠出售的農產品都只占農產品總供給的極小部分;其二,不同農戶生產的同一種農產品之間不存在質的差別,具有近似完全的替代性。這就決定農業不具有形成壟斷的可能,任何農戶都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不能控制或操縱市場價格。農業典型地具有完全競爭或近似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5.農戶收入狀況。我國現大部分農戶收入水平均處在較低水平,尤其是居住在西部等地區的貧困農戶,他們大都居住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地區,收入水平低,收入和全部生活支出幾乎相等。這種收支相抵狀態,使得他們無法引進新的現代生產要素,農業生產維持的是簡單再生產。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影響因素外,農戶在生產中的經濟行為還受到土地經營期限及租金支付方式、農戶信息獲取渠道、農戶的文化程度等的影響。全面深入的了解影響農戶經濟行為的因素,有益于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利于促進更快更好的解決國家“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