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文化論文
一、新疆衛拉特蒙古簡介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區。新疆蒙古族主要是衛拉特蒙古的后裔。衛拉特是Oyi-rad的漢語音譯。元朝將Oyirad譯作“斡亦剌惕”、“斡亦剌”、“外剌”、“外剌歹”等。明朝譯作“瓦剌”。清朝至今,漢文史籍中常譯寫作“衛拉特”,也有“額魯特”、“厄魯特”或“西蒙古”之稱。①關于衛拉特一詞的語源,研究者們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其有“親近者”、“聯盟者”之意,也有人認為有“林木中的百姓”之意。目前在學術界,人們普遍認為后一種說法比較可信。
二、蒙古人的生態保護觀
環保意識是草原文化的核心,新疆衛拉特蒙古人自古就有環保意識并且生態文化相當豐富,它的生態文化具體體現在對動植物的保護、生活習俗的方方面面以及宗教習俗禁忌等領域。
(一)對植物的保護
《蒙古秘史》稱衛拉特為林木中百姓,當時的衛拉特百姓的生活就是以采集和狩獵為主的。符拉基米爾佐夫在他的《蒙古社會制度史》中描述11~12世紀蒙古“森林”部落的生活情景時說:“‘森林’居民主要從事狩獵,但也沒有放棄漁撈。他們住在用樺樹皮和其他木料搭成的簡便的棚子里……‘森林’居民馴養野生動物,特別是西伯利亞鹿和小鹿,吃它們的肉和乳。雖然他們在森林里游動時是用西伯利亞鹿來駝載日用器具,但他們也知道用馬;‘森林’的蒙古部落縫獸皮做衣服,使用滑雪板、喝樹汁。”這段話說明牲畜即是衛拉特牧民的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其肉和奶是他們的食物,皮毛可以制作日用品,生活用品也是木制品,沒有任何化學成分,很環保。新疆森林資源豐富,廣闊的森林具有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調節氣候、保護自然生態的作用。據老人們說衛拉特蒙古族先民們自古就有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他們從不濫砍亂伐,生活中使用的木材都是枯樹殘枝。由于受薩滿教“萬物有靈”觀的影響,他們認為神山圣水樹木中都有神靈居住,不能驚動神靈。在游牧生活中也形成了保護草原的一系列措施及習俗。草原畜牧業是新疆畜牧業的傳統特色。依托天山、烏孫山及周圍山脈的優越草場資源,自古就有發達的畜牧業。擁有牧草資源的草原不僅是畜牧業的基礎,同時也是生態保護鏈的重要一環。在新疆游牧的衛拉特蒙古人對草原的保護措施主要是實行草場分區輪牧、分區休牧制度,大體分為冬牧場和夏牧場以便草場得到恢復避免了草原沙化、退化。蝗蟲和田鼠也可能造成草原的破壞。他們在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了一些對付它們的方法。例如養草原牧雞、牧鵝等治蝗的方法和馴鷹、養狗的生物滅鼠方法。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正體現著草原民族對草原的愛戴與保護。
(二)對動物的保護
生態多樣性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之一。新疆生態資源相當豐富,天山的野生動物,特有植物繁多。當地衛拉特蒙古人認為山里的動物有靈性、是神靈的化身,并且他們有些人自發地無償協助當地有關部門參與到保護野生動物的活動中。聽老人們講,即使在古代打獵時,他們也不會射殺懷孕的和幼小的動物,在動物的繁殖期及哺乳期他們會停止一切打獵活動。眾所周知,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對于蒙古族而言,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生活資料也是生產資料。因此馬的重要性逐漸發展成為崇馬習俗,深入到意識形態領域最后形成了“馬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不會打罵馬匹,很注意保護它。有時牧人喝醉酒意識模糊時只要他騎上馬,馬就會自動把牧人馱回家,非常通人性。馬對牧民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馬比一切更受重視,馬群是古代蒙古人的主要財富,沒有馬,草原經濟便無法經營”。所以在祭祀、文學藝術等很多方面,蒙古人都展示了他們對馬的崇拜。
(三)關于生態文化的生活習俗
衛拉特蒙古人的生態文化也體現在其風俗習慣中。風俗習慣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指一個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產勞動、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方面的風尚和習俗。“風俗習慣作為民族社會心理的表現形式,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直接反映并影響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和社會面貌。”衛拉特蒙古人的習俗在最早還是遵循著《衛拉特法典》,但該法典不是簡單的歷史遺存,它的思想內容已經在衛拉特人們的代代相傳中內化為精神的東西,因為“個體生活歷史首先是適應由他的社區代代相傳下來的生活模式和標準。從他出生之時起,他生于其中的風俗就在塑造著他的經驗與行為”。《衛拉特法典》關于習俗文化的內容已變為傳統習俗法從而繼續指導著衛拉特人們的習俗生活及習俗內容。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是逐水草而居的。所以,自然條件尤其是水成為重要的環節。有名的1640年蒙古、衛拉特王公會盟會議上通過的托忒文《蒙古———衛拉特法典》中就有關于宗教信仰、社會生活、道德規范、風俗習慣等內容,在衛拉特人中得到長期有效地實施。由于水的重要性,衛拉特先民在生活過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對水資源的保護及節儉的觀念,并逐漸成為不成文的法則普遍被牧民們所接受,形成不能污染水,不能在河里洗衣服、大小便,不浪費水資源等良好的習俗,這些禁忌甚至在當今的衛拉特蒙古人中還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即使當今人們都住進了固定的居所,但當他們在外一旦遇到河流、湖泊時都能做到不污染水、不往河水里倒垃圾等,仍然遵循著先人們制定的不成文法則。每年春天衛拉特蒙古人會在山上有泉水的地方請一些大喇嘛在那里念經、祈福,祈求水神靈保佑衛拉特蒙古人風調雨順、萬物復蘇。
衛拉特先民認為,蒙古族的起源與許多動植物有密切的聯系,認為河流湖泊、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在其日常生活中很注意保護它們。這一點也體現在人名上,如其其格———花朵、烏日更達賴———遼闊海洋、娜仁托婭———霞光、那日松———青松、阿爾斯楞———獅子、寶力德———水泉、騰格爾———天空、額日敦巴日———神虎、博日格德———雕、哈達———山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