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美文學
英美文學課是高校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英美文學教學越來越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導致學生對這門課失去興趣。英美文學課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改革開放所帶來巨大的社會變化,使快餐文化取代了學生的經典閱讀;其次是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本身的問題,比如教師的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不能與時俱進,更不能適應現在社會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要求。我國傳統的英美文學課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教材+粉筆+黑板”,屬于典型的“填鴨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嚴重抑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阻礙了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有效的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思考,致使文學作品自身所散發出來的優勢和顯現出來的閃光點都在這呆板而又僵化的教學模式中喪失殆盡。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壓抑,英語水平就難以提高,文學素養的提升也更難以實現。
1英美文學課程的地位和內涵本質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見,開設此課程的基本目的不單單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同時也要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這些素質都是當下社會人才所必需的,也是合格的英語人才所應該具備的。英語專業不應淪落為追隨市場風向的培訓機構,功利不應成為評判文學教育的標準。從國家與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及學生個人的終生發展需要來看,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不僅不能動搖,而且要繼續加強[2]。眾所周知,英美文學是英美兩國人民所創造出來的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文體風格的多樣性、語言表現力的豐富性和獨特的魅力在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而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閱讀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體會到英語富有韻律性的語調和豐富多彩的語匯語言。開展對此類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燦爛的文化,繁榮我們的文學創作。
2英美文學的傳統教學模式
目前許多高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的授課方式較為單一,上課老師往往搞“一言堂”。英美文學內容多而復雜、文學樣式多變,教師經常在不同的內容與體裁間轉換,容易造成教學線條的紊亂。文學是時代的產物,任何文學作品都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孤立的學習根本品味不到文學作品的精髓。教師在上文學課時,往往會羅列一大堆文學史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這些內容,根本沒有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見解。傳統的文學課除了教學生文學史外,常常要弄些文學作品選讀作為補充。然而這種節選式閱讀方式嚴重破壞了作品的延續性和完整性。教師在講解這些作品節選時,往往把時間用在了解釋單詞和翻譯句子上。學生則淺嘗輒止,即使上了幾年的文學課,卻沒有真正接觸過一部完整的作品,也談不上學會如何欣賞和分析文學作品。另外,英美文學課考核也是枯燥的,僅僅涉及書本上刻板的知識,所以很多學生都認為英美文學課乏味、無用。
3改革教學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人文素質
3.1采用多角度的課程設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采用多角度的課程設計,就是以作品的主題為線索指導學生閱讀。在課程設計中,教師應考慮到選取主題有趣、有現實意義、能啟發人深思,同時又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在課程選材方面,其內容的難易程度應該符合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能夠讓教師因材施教;課程內容應該真實,接近現代,應與學生生活、情感、經歷等相關聯。選擇文學體裁時,首先應優先考慮短篇小說,這樣教師有充裕的時間講解,學習過程也不至于枯燥、乏味,利于學生吸收;而后考慮戲劇、散文或詩歌等。選材時還要注意選擇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體裁,這會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各個時期的典型文學作品,領略多種文學風采。選取材料時最關鍵的是要看其用語是否能被學生接受,是否符合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因此,早期的文學作品的選取(特別是古代文學)最好選擇與其相對應的現代版本,讓學生在欣賞這些經典作品時不至于在語言上有太多障礙。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學作品來閱讀,消除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改革文學教學的方式方法的目的是要消除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
3.2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
將課程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是當代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同樣,文學課也可以這么做。教師講課可以使用多媒體,利用視覺效果來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習效果。教師可開設“優秀文學作品鑒賞課”,購置英美文學名著影視光盤,促進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直觀認識,讓學生閱讀到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學作品,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盡量壓縮上課時間(但不是內容講解不充分),剩余的時間可以開展一些活動(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比如英語詩歌朗誦比賽、名篇名段賞析和名句翻譯、原聲電影欣賞、戲劇表演等,增添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都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學原著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同時對提高其人文素養有一定的作用。
3.3改革評價方式,建立多種評價體系
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是以期末考試為終結,這種單調的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重結果、輕過程,不利于獲得學生學習的真實的反饋信息及做出有價值的判斷。因此,采取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也就勢在必行。比如,可以把課內成績和課外成績相結合制定新的考核方式;或者開放筆試成績,把口試成績也加入其中。這種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避免了只注重學習結果、不注重過程的傳統評價模式,使學生從死記硬背的被動的學習方法中徹底解放出來,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