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校園文化建設是通過改造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氣氛,來塑造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目前一些高校往往過分追求功利目的,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育人功能,導致這一載體的育人效果不佳。
1.偏重物質文化。校園文化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構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體現了一所學校校園文化的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著力點應放在精神文化建設上,其他方面的建設都應為精神文化建設服務。當前多數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往往過多注重物質文化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的構建,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勢必是空洞、低水平的,難以發揮其教育功能。
2.活動層次不高。目前,從總體上看,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層次偏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校園文化活動以文體娛樂活動為主,如歌唱比賽、體育類比賽等,諸如講座、辯論賽、學術研討會等這類富有內涵和較高品位的活動相對較少;二是校園文化活動重“俗”輕“雅”,充斥整個校園的不是先進的高雅文化,而是諸如課桌文化、廁所文化、走廊文化等低俗文化;三是大學生社團數量多,但活動質量不高。3.網絡利用率低。大學生是網絡的主力軍,網絡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可以有效利用網絡平臺迅速向大學生傳遞教育信息。但是目前,校園網絡上出現了學生傳播庸俗頹廢的內容、肆意謾罵攻擊他人現象,這說明高校并沒有很好地借助網絡平臺來正確引導、教育大學生。
二、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載體功能
當前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難以充分發揮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功能。因此,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使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特征和精神實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利用校園文化這種載體功能,在大學生中成功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只有始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題,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價值取向,因此,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指引正確的發展方向。積極向上的文化可以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操、思想觀點、意識理念,消極落后的文化則會使大學生受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響,形成錯誤意識,導致行為偏差。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對大學生起著正面的引導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國家層面、制度層面、公民道德層面的價值取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愿望和根本利益,為多元化思潮下凝聚思想共識指明了方向,這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也是一個很好的指引。第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當今世界是個開放社會,各國不僅在經濟、政治上來往密切,在文化上也相互滲透、影響。西方的不良思想,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趁機而入,受此影響,我國高校校園中曾一度出現了“追星熱“”麻將熱”“算命熱”,并出現奉獻失落、人性冷漠、物質至上等現象,這些不良思想會對那些涉世不深、缺乏分辨能力的師生產生負面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可以促使全體人民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高校能夠提高師生的思想認識水平,端正他們的心態,提高他們防御不良思想的能力。只有這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才能有效應對社會各類文化的影響,才不會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和目標。第三,端正學生價值取向。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取向如何,直接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優劣成敗。由于成長環境和受教育條件不同,每個人形成的價值觀也不同,但他們的核心價值追求應是一致的。“十八大”從三個層面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它既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又汲取了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共性又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個性,既堅守了國家社會的目標又張揚了人的主體性,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理應成為大學生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使之在多元化價值觀中占據核心地位,有利于端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提高他們分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分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就是把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倡導的基本要求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中,打造一個特色突出、品位高雅、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校園文化。第一,注重精神文化的構建。校園文化有著育人功能,其目的是要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精神條件和環境氛圍。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注重精神構建,富有精神底蘊。首先,彰顯特色大學精神。高校要想形成強大的生命力,并持續不斷向前發展,就必須擁有一種作為校園文化靈魂和核心的大學精神。這種大學精神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體現高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既是高校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內驅力,又是全體師生為人、做事、治學的精神支柱。目前各種高校大學精神往往大同小異,缺乏自身的特色,無法獲得師生的認可并起到積極的育人效果。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大學精神的重塑,要在繼承和發展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挖掘、提煉并弘揚現代大學精神,使其面向未來,彰顯個性。同時,大學精神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因此,高校校園文化還要注重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建設,形成求真務實、認真嚴謹、勤奮刻苦、和諧共處的風氣。其次,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時代精神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它們都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中華民族要想形成自立自強的高尚品格,推動中國夢的實現,就必須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并將二者融為一體。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利用好各種資源,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第二,利用多種教育渠道。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積極利用有效資源,在原有形式的基礎上開辟新渠道,形成教育合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遍布校園的每個角落。一是依托實物進行宣傳。高校要積極利用教學樓的走廊、宣傳欄、文化展板和校史展覽館、大學生公寓等文化建設實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大力弘揚人文精神。二是舉辦活動進行強化。通過舉辦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反映和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和要求的高質量高水平社團活動,向大學生昭示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沉淀于大學生的深層次心理結構中。三是利用網絡進行滲透。高校可以通過網絡開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網絡課程,利用網上提供的相關電子書籍、電子雜志,建立網上圖書館,以及利用BBS、QQ群、E-Mail等網絡工具來傳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在充分利用網絡的同時,也要加強網絡的監管工作,杜絕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侵蝕和影響。四是組建小組進行學習。高校要倡導和鼓勵學生成立學習小組,開展主題討論、主旨演講、主題辯論等活動,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建立完善的長效機制。利用校園文化這一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依靠制度才能長效推進。因此,高校需要認真組織,精心設計,制定一整套完善、科學的長效機制。在制定過程中,一要有系統,以文本表述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旨、彰顯學校特色內容的系統校園文化;二要有制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在各項規章制度中;三要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規范;四要獎懲分明,對表現好的教師、學生或其他員工要及時給予鼓勵,表現不好的給予懲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總之,高校校園文化要充分發揮其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功能,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這既是時代賦予的使命,也是高校實現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園文化這一載體,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作者:曲金華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