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貿易物流
新加坡現有公民和永久居民379萬,與欽州相當,包括居住1年以上的外國人共518萬;國土面積712平方公里,約為欽州1/15。它是個因港而興的國家,建國后僅經過40多年的苦心經營,就發展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中心。2010年,新加坡集裝箱吞吐量達2843萬標箱,處理貨物總噸位為5億噸,僅次于上海港居世界第2位,堪稱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伴隨著港口的發展,現代物流業已成為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吸引了相關物流企業9000多家,從業人員達11萬人,約占全國總勞動人口的6%,對GDP貢獻達8.6%。2011年11月,筆者實地考察了新加坡港口建設、物流運作的情況。欽州市作為一個新興的港口城市,并以“建大港、興產業、造新城”和建設國際區域性航運中心、物流中心為主要發展目標,要想在發展港口物流產業方面少走彎路、創出捷徑,新加坡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新加坡港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港口運作效率高。
新加坡港聯系著世界上的200家船運公司和123個國家的600多個港口,擁有4個集裝箱碼頭、37個泊位、112架岸橋、365架場橋和700輛拖車,因此,其港口物流運作效率堪稱世界一流。它對外承諾一般集裝箱船舶不壓港,而且裝卸時間不超過10個小時,而馬來西亞進出港口一般需要5天時間;其集裝箱碼頭規模化經營的效率世界上最高,船舶作業率為每小時280箱,每公頃用地處理52000標箱,每米泊位處理1750標箱,每個職員處理3800標箱,碼頭岸線的生產能力是高雄的2倍、上海的1.3倍,全球每5個中轉箱中,就有1個是由新加坡碼頭處理的;平均每周有430艘班輪發往世界各地,平均每天處理61艘船、8000輛拖車和80000個集裝箱以上,大部分集裝箱在港堆存時間為3~5天,其中20%僅為1天;集裝箱碼頭擁有一個暢通無阻的閘門系統,全程自動化和無紙作業,拖車通過閘門入港僅需25秒;其實行自由港政策,與世界許多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允許境外貨物、資金自由進出,對大部分貨物免征關稅,貨物在關區流動最便捷。
(二)科技應用水平高。
新加坡政府和企業十分重視先進電子技術在港口、物流行業中的運用,港口的調度、計劃、日常業務、船只進出港指揮、安全航行、與貨主及海運公司的業務商談等均大量采用電子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設備。構筑新加坡國際航運中心信息平臺的主要是TRADENET和PORTNET兩個電子信息系統。早在1990年,新加坡政府就投資建立了全國EDI貿易服務網———TRADENET,通過橫向聯合,把35家國際貿易主管機構連接到一個整體系統網絡,通過垂直聯合,把貨代、出口商、船運公司、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倉庫、供應商、保險公司、進口商、銀行等整合在一個信息平臺,現已與5000多家公司聯網,實現信息共享,使交易時間由2~7天降為1分鐘、成本由6~12美元降為2美元、表格由35張降為1張,估計每年節約交易成本10億美元以上;PORTNET系統是一個全國范圍內的電子商務系統,連接整個航運界,包括政府部門、代理、海關、港務集團、港口用戶等,并逐步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現有7000多用戶,平均每年處理超過7000萬宗交易。物流公司內部也有先進的技術平臺管理物品的運轉過程。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保障了物流的快速、安全、準確,每天可以處理數以千計的拖車,準確率達99.99%。
(三)專業性強,服務周全。
新加坡完全按照現代港口經濟的要求打造港口物流產業,物流企業專業化、社會化程度高,有些物流企業專門為某一行業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有些為各行業的客戶提供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所有物流企業都誠實守信,并習慣于“量身定做”服務,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物流企業愿意同客戶共同研究,選擇一種或幾種最低成本的理想服務。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務之廣、之細,世界少有。
(四)物流服務集聚程度高。
新加坡把港口園區建設與吸引外資相結合,將一些臨港土地和泊位提供給跨國公司作為專用中轉基地使用,港口、機場附近均設有自由貿易區(保稅區)或物流園區,培育港口物流鏈,集中提供物流服務。通常在一個區內,就可以找到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的專業物流商。如在樟宜機場的物流園區,就吸引了數十家大型物流公司進駐,聚集效果良好。
(五)物流企業實力雄厚。
全球最大的40家船運公司、前25強跨國物流企業中17家公司都在新加坡設立總部或地區總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些物流企業就開始配合新加坡國家發展戰略,向域外擴張,由于有多年服務跨國公司的經驗,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為跨國公司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務。這些新加坡物流企業擴張到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就立即取得當地跨國公司的信賴,從而迅速建立起物流網絡。正是這些公司在資金、運輸、管理等方面實力雄厚,整體上提升了新加坡物流服務水平,推動了新加坡物流業發展。
二、新加坡港口物流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實行域外經營戰略。
新加坡港口管理實行一級管理,不存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開始改革港口管理體制,把港口的管理和經營職能分開。設立新加坡海事和港口局(MPA)負責港口管理,設立新加坡港務集團(PSA)負責港口生產和經營,對PSA進行股份制改革和私有化。同時,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要求,按照全球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口岸作業流程再造,積極推動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此外,通過港口體制改革強化PSA作用,突出其港口經營,賦予PSA域外投資經營權,并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即在“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建設異國“飛地”工業園區,如在中國就建設了蘇州、天津兩個工業園,在全球范圍內搶占集裝箱運輸市場。
(二)實施跨國公司集聚戰略。